臞庵散人筑隐居,自称山泽之臞儒。
邀风贮月有亭观,以道自广何其臞。
三江雪浪鱼龙窟,千古浮天仍浴日。
乍吞涯涘归醉胸,时卷波澜入吟笔。
天储此景非寒窘,经营杰观规相准。
万株苍石云斸根,十顷红蕖波照影。
异时璧沼摇毛锥,同门太半通金闺。
一班一级何足道,赋归有此知为谁。
境清恍与尘寰隔,仿佛天随旧行迹。
闻道朱黄近笔床,定有丛书增笠泽。

【注释】

  1. 寄题吴江王文孺:寄题,即题写。吴江,今属江苏。王文孺,字文儒,号文孺,元代著名文学家。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张养浩为吴江王文孺而写的一首七律。
  2. 臞庵散人筑隐居:臞(quj)庵散人,指元代文人王冕。王冕曾筑庐于吴江之南,自号臞翁,后人因称他为臞庵散人。
  3. 自称山泽之癯儒:自称,就是自我评价,山泽之癯儒,是说自己就像山野间的隐士一样,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但同时又有儒家学者的气质。
  4. 邀风贮月有亭观:邀风贮月,是指邀请风吹来,把月光都聚拢在亭子里观看。亭子是古代的一种建筑形式,通常由四根柱子支撑着,中间有屋顶,供人们休息和观赏风景。
  5. 以道自广何其臞:以道自广,是指通过修行、学习等方式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何其臞,意思是为什么还要这么瘦呢?形容人虽然瘦弱,但是精神饱满,志向远大。
  6. 三江雪浪鱼龙窟:三江,指的是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河流。雪浪鱼龙窟,是形容这三江的水域广阔,如同雪山上的波浪一般壮观,又如同龙、鱼在水中游动的景象。
  7. 千古浮天仍浴日:千年如一日,仍然沐浴在阳光之下。浮天,指天空飘浮不定。这里用来形容阳光照耀下的景色壮丽无比。
  8. 乍吞涯涘归醉胸:乍吞,形容气势磅礴,吞下一切困难。涯涘(yīsǐ),指水边的边际或岸边。这里用来比喻困境或难题。归醉胸,是指回到家乡后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9. 时卷波澜入吟笔:时常卷起波澜,将它们带入自己的诗作中。这里形象地描绘了王文孺在创作过程中那种波澜壮阔的情景。
  10. 天储此景非寒窘:天储存了这样美好的景色,不是因为寒冷或贫困造成的。这里强调的是自然之美,而不是人为的造作。
  11. 经营杰观规相准:经营,是指精心策划和设计。杰观,意为杰出的景观。规相准,是指与标准相符合。这里指的是王文孺精心策划和设计的杰出景观与标准相符合。
  12. 万株苍石云斸根:万株苍石,形容数量众多的树木。云斸根,指树木的根系生长在云端之上。这里用来形容这些树木生长得高大茂密,根须伸展到天际。
  13. 十顷红蕖波照影:十顷,是指很大的一片水面面积。红蕖(huā),是指红色的荷花。波照影,是指荷花的倒影映照在水中。这里形象地描绘了荷花在湖面上盛开的景象。
  14. 异时璧沼摇毛锥:异时,指不同的时间。璧沼,是指美玉制成的水池。摇毛锥,是指用手指拨动羽毛。这里用来形容在美丽的环境中读书写字的场景。
  15. 同门太半通金闺:同门,指同辈的人。太半,指大多数。金闺,是指贵族子弟所住的豪华住宅。这里暗示王文孺的同门很多都是贵族子弟,他们能够进入金闺接受良好的教育。
  16. 一班一级何足道:一班,指一个班级。一级,指年级。这里用来形容学生们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但各有所长。何足道,意为不值得一提。
  17. 赋归有此知为谁:赋归,是指辞去官职回家乡。这里有可能是因为王文孺厌倦了官场的生活,决定回家乡过上隐居的生活。知为谁,是指知道是谁吗?这里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王文孺的敬仰之情。
  18. 境清恍与尘寰隔:境清,是指心境清静、超脱尘世的境界。恍与尘寰隔,是指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这里形象地描绘了王文孺在隐居生活中所体验到的那种超脱尘世的境界。
  19. 闻道朱黄近笔床:闻道,是指在听到消息之后。朱黄,是指红色和黄色。这里可能指的是王文孺所居住的地方有红色的房屋和黄色的门帘。笔床,是指书桌前摆放着的笔架。这里用来形容王文孺在家中专心致志地读书写字的场景。
  20. 定有丛书增笠泽:定有,是指肯定有的。丛书,是指各种书籍。增笠泽,是指增加书籍的数量。这里用来形容王文孺家中的书籍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他的学习和娱乐需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