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卫将军怜苦吟,袁临汝郎遭赏音。
风流人物岂如昨,形胜江关留与今。
控鲤直思淩浩渺,然犀何假照幽深。
莫招捉月翰林老,屈曲尘间犹陆沉。

【注释】

谢卫将军:指唐代诗人谢良佐,字安甫(一作“安甫”),号东山居士。

怜:同情、喜爱。

袁临汝:即袁州,今属湖南。

赏音:赞赏的声音。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人才。

岂如昨:怎么比得上昨天呢?

形胜:形势优越。

控鲤:指控制鲤鱼,比喻掌握大权。

然犀:用犀角磨成的镜子。喻明察。

捉月翰林老:指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杨慎光,他因被诬陷而受牵连,贬为台州司马。

屈曲尘间:指仕途坎坷。陆沉:沉没在水中。比喻隐居不仕,或长期处于困境。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唐宣宗会昌五年(845年)冬由江宁(今江苏南京)至润州(今江苏镇江)途中所作的一首七绝。全诗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抒发了对当时政治腐败的不满和对贤才埋没的不平。

首句写诗人对两位前辈诗人的怀念。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名将谢玄之孙,袭封陈郡阳夏县开国子,官至司徒左长史、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世称谢公。谢安为人正直宽厚,博学多闻,善谈吐;性格高迈,不拘礼法,喜欢山水田园生活。谢安一生清雅闲淡,好与士族名流交游,尤喜与谢朗、王羲之等文人雅集,吟诗赋文,饮酒赋诗,其诗清新俊逸,辞藻华丽,情致高雅。谢道韫,字令姜,谢安侄女。谢道韫聪明过人,有才气,善鼓琴吹笛。谢道韫嫁给王凝之,生谢琰、谢道坚,早逝。她能诗善文,有《咏雪》诗云:“终岁常端正,逢秋忽萎枯。寒风裁素练,飘零若君躯。”又善鼓琴吹笛,曾为王献之所宠爱。后王凝之纳妾郗氏,谢道韫迁居会稽郡,过着清苦生活。她虽身处逆境,但志节不移,仍保持着高尚的人格。谢道韫死后,谢安痛惜不已。谢道韫死后,谢安写了《悼亡》一诗:“帷帐梦时别,关河声转悲。一春向残歇,千里送行衣。北阙心悬望,东山意未平。尽言非所愿,抚事长吁咨。”“北阙”指京城洛阳,洛阳是谢安的故乡,也是当时政治中心。“东山”指谢安退隐地会稽山。谢道韫生前就与谢道韫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当谢道韫死后,谢安悲痛欲绝,写下了这首《悼亡》。

次句写袁临汝郎遭赏音。袁临汝即袁州,今湖南省宜章、双峰一带。袁州为古楚地,屈原曾在此流放十年。这里借屈原自喻。屈原遭放逐时,曾作《离骚》,抒写忧国忧民的情怀;后来终于在楚国灭亡之际,投汨罗江而死。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一直为人们所景仰。谢灵运(381—433),字灵运,小字客儿,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祖籍陈郡阳夏县(今河南太康)。他出身于东晋世家名门,从小聪敏过人,博览群书,擅长诗文,工书画,尤其擅长山水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他曾做过秘书监、临川内史等官职。晚年因事获罪被发配至永嘉(今浙江温州),死于途中。谢灵运的诗歌创作成就很高,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三四句写风流人物岂如昨,形胜江关留与今。这两句是说今天的形势优越,江山形胜之地仍然保留给今天的人使用。谢灵运认为当今社会风气不正,许多贤才都被埋没了,因此他希望当今的皇上能够重用这些贤才,让他们得以发挥才能。

第五六句写控鲤直思凌浩渺,然犀何假照幽深。这是说如果能够掌握大权,就能够像控制鲤鱼一样自由自在地翱翔天地之间;如果能够运用智慧洞察世事,就像用犀角磨成的镜子那样锐利明亮地照亮幽深的地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清明、贤才得到重用的渴望。

最后两句写莫招捉月翰林老,屈曲尘间犹陆沉。意思是说不要招揽那些像月亮一样被捉拿的翰林学士老手,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像水底一样保持自己的身份。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腐败、贤才被埋没的不满。

这首诗通过议论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贤才埋没的不平。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