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高阁水之滨,一秃翁从众主人。
欲说观澜先自愧,况逢收潦更难陈。
霜馀过濑声逾急,日落浮霞景转新。
千里迢迢春不断,陶潜曾点是知津。
诗句原文:
观澜阁
先生高阁水之滨,一秃翁从众主人。
欲说观澜先自愧,况逢收潦更难陈。
霜馀过濑声逾急,日落浮霞景转新。
千里迢迢春不断,陶潜曾点是知津。
注释解释:
- “先生高阁水之滨”:指吴国大将周瑜,他在长江边建立了观澜阁。
- “一秃翁从众主人”:“秃翁”可能指的是观澜阁的建造者或管理者。这里的“众主人”可能指其他建筑或景观。
- “欲说观澜”:想要表达观澜阁的风景或意义。
- “先自愧”:由于自己的局限性或不足,难以全面描述观澜阁的美丽和价值。
- “况逢收潦”:遇到洪水后的情景,暗示了洪水对观澜阁的破坏。
- “声逾急”:洪水过后,江水的声响更加急促。
- “景转新”:景色因洪水而变得新鲜且美丽。
- “千里迢迢”:形容距离遥远,这里指春天的来临,尽管路途遥远却始终不中断。
- “陶潜曾点是知津”:引用陶渊明的故事,他通过种豆来比喻隐居生活的乐趣,强调观澜阁不仅是一个景点,更是心灵的寄托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观澜阁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其壮观的自然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观澜阁”的水波、洪水后的江水等,使得整首诗富有层次感和深度。此外,诗中的“千里迢迢春不断”一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持续,也隐喻了观澜阁在诗人心中的独特地位和深远意义。最后,诗中的引用陶渊明的故事,更是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使其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对人生态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