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永留清坐,诗臞称病容。
溪鸣风处竹,月湿露中松。
喜事何曾梦,灯花诳杀侬。
欲归归已得,归得却无悰。
【注释】
- 夜永:夜深。清坐:清静地坐着。
- 诗臞:身材瘦弱的诗人。称病容:自比为有病的人。
- 溪鸣风处竹:在溪边,竹子在风中发出的声响。
- 月湿露中松:月亮洒在松树上,使松树沾湿。
- 喜事何曾梦:高兴的事情从不曾梦见。
- 灯花诳杀侬:灯芯上结出花来,被我误杀了。侬:你。
- 欲归归已得:想要回去又回去了。
- 归得却无悰(qun):回去后又没有了兴致。悰:兴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夜晚静坐时所思所想之事,全诗意境幽远,情调凄迷,表现了诗人孤寂难耐的情怀。诗中的“喜”与“忧”,似乎都是诗人自己造成的。
前两句“夜永留清坐,诗臞称病容。”是写诗人夜深犹坐。诗人因思念而彻夜不寐,所以“留清坐”。他瘦削的身体,像生病的样子,故自称是因病在身,不能成行。
后三句“溪鸣风处竹,月湿露中松。”是写诗人夜坐时的所见。“溪鸣”,指溪声;“风处竹”,指风声吹动竹林发出的声音;“月湿”,指月亮照在松树上,使松树沾湿;“露中松”,指松树枝上的露水。这四句描写的是一幅夜坐图,其中蕴含着一种清冷、孤寂之感。
最后两句“喜事何曾梦,灯花诳杀侬。”是写诗人夜坐时的所想。这里所说的喜事,是指作者所期待的喜事。然而,这些喜事并没有出现,反而被灯芯烧死了,因此作者十分惆怅。
整首诗以“夜坐”、“留清坐”、“诗臞称病容”开篇,勾勒出了一幅孤独而又忧郁的形象;“溪鸣风处竹,月湿露中松”则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喜事何曾梦”到“灯花诳杀侬”的结尾,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无奈;最后两句则是对全诗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的迷茫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