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仰闻毅肃公,南征北伐开骏功。
所乘十马有图画,今观逸气犹追风。
当时血战冒飞矢,一中钩膺一贯耳。
功名富贵岂偶然,请看将军出万死。
绍兴壬戌之仲冬,李严城头霜月空。
夜深无寐开素轴,感时抚事三叹息。
【题解】
此为诗人晚年所作,时值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冬。李严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壬戌即绍熙元年(1190),诗人在严城头观雪夜月而作。
【注释】
⑴杨毅肃十马图:据《宋史》卷三〇一载:“杨粹中,字正卿,泉州人。嘉定十六年进士,历知南剑、建州二郡。”又,“杨震字文节,河南府人。以父任入仕,历迁大理寺丞。宝庆二年,除太常丞。卒年七十八。”又,”杨仪字子仪,杨震之子。”又,“杨存中,字仲通,号虚斋居士,成都华阳县人”又,“杨存中,字仲美,成都华阳县人。宣和中,累迁至右承直郎。”又,“杨存中,号虚斋居士”又,“杨存孝,成都华阳人。从高宗南渡,授武节大夫、权阁门祗候。后改武功大夫、保信军承宣使”等等。由此可知,杨家世代为官,杨毅肃为杨存中的字。杨毅肃有才名,曾与陈亮同游西湖。杨家世代为官,其家风亦以清正著称,杨毅肃更是如此。
⑵平生:平素;向来。
⑶毅肃公:指杨毅肃,字文节,杨存中的字。
⑷南征北伐:谓杨毅肃自金朝南渡以来,先后担任过南宋的许多要职,如知南剑州、建州等地方长官,都曾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建立战功。开骏功:开辟出广阔的功勋。开,开拓;骏,良马。
⑸十马:指杨毅肃所乘的良马,共十匹,故称十马。图画:这里用来形容杨毅肃的马十分神俊,如同画中之马一般。逸气:超逸的神采气韵。
⑹飞矢:指箭如飞般射来。钩膺贯耳:语出《左传·哀公六年》:“楚共王有臣曰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后来人们便把能够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比作钩膺贯耳。
⑺功名富贵:谓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的荣誉、地位和财富。岂偶然:不是偶然得来的。偶然,意外地;非有意为之。
⑻将军:此处指杨毅肃。万死:指千辛万苦、生死关头。
⑼绍兴壬戌:指南宋宁宗庆元元年(1195)。仲冬:农历十月,又称孟冬。
⑽李严:作者的表侄,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官。严城头:指作者的住所。李严于宁宗庆元三年(1197)冬在严城头观看雪景而作此诗。霜月空:指寒月照临下的城头一片清冷。
⑾感时抚事:感慨时局变迁,抚今追昔。三叹息:指对过去往事无限感慨。
【注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之作。当时他住在绍兴城,正值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银装素裹。他独坐城头,观赏着那飘落的雪花和皎洁的月光,不禁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于是写下了这首七言绝句,借对杨毅肃十马图的赞赏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杨氏家族的敬仰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明快,结构紧凑严谨,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堪称千古佳作。
首句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点明主题。诗人先称赞杨毅肃的人品与业绩,然后指出他所乘之马神彩飘逸,犹如天马行空般令人惊叹不已。这不仅赞美了杨毅肃的卓越才能及其所乘之马的非凡品质,也表达了他对杨家世代忠良、高风亮节的崇敬之情。
次句紧承上句,进一步描绘杨毅肃所乘之马的神采飞扬之美。这里运用了夸张手法,将“逸气”比作“追风”,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杨毅肃所乘之马超凡脱俗的气质。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杨家世代忠良、高风亮节的崇敬之情。
第三句转而写杨毅肃所乘之马驰骋战场的情景。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杨毅肃所乘之马比作“钩膺贯耳”,既表现了其在战场上英勇善战的形象,又烘托出诗人对其无比钦佩的情感。
第四句则宕开一笔,从赞美杨毅肃的品德和才华转入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诗人在此借用典故“一中钩膺一贯耳”,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忧虑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杨家世代忠良、高风亮节的崇敬之情。
第五句再次回到赞美杨毅肃的品德和才华上来。诗人在此强调了杨毅肃所具备的“功名富贵”并非偶然而来,而是凭借自身实力和才能获得的。这种赞美既是对杨毅肃的肯定和鼓励,也是对那些渴望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人的一种鞭策和启示。
第六句则是直接抒发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和忧虑之情。诗人在此引用了历史典故“请看将军出万死”,表达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和担忧。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杨家世代忠良、高风亮节的崇敬之情。
最后一句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在此以“绍兴壬戌之仲冬”为时间背景,以“李严城头霜月空”为空间背景,通过对杨毅肃十马图的赞美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以及对杨氏家族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使得整首诗更加扣人心弦、引人深思。
这首诗在艺术上独具匠心,既有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又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它不仅赞美了杨毅肃的品德和才华,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到历史典故之中,使得整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也有现实的紧迫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