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苏耽携手仙,青山桑柘冒寒烟。
骐驎堕地思千里,虎豹憎人上九天。
风雨极知鸡自晓,雪霜宁与菌争年。
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
【注释】
苏耽:传说为古蜀国仙人,后因以“苏耽”指代仙人。
青山桑柘冒寒烟。青翠的山峦上,桑树和柘树冒着寒冷的雾气。
骐驎(qí lín):《易》中所说的龙子。这里比喻贤才。
虎豹:比喻强权恶势力。憎人:憎恨人们。
风雨极知鸡自晓。即使风雨交加,但鸡报晓时,人们还是知道天亮了。
雪霜:比喻艰难困苦。宁:难道。菌:菌类植物。这里的“菌”是借喻,指那些在艰难困苦中顽强生存的人。
医得:治愈。
儒生:指有学问的人。自圣颠:使自己成为圣人。
【赏析】
此词为作者与弟苏辙同游庐山而作。首句“想见苏耽携手仙”,意谓想看见苏耽与神仙携手同行;“青山桑柘冒寒烟”写庐山之景,青山之上,桑树柘树笼罩着一层白茫茫如烟雾般的薄雾。次句“骐驎堕地思千里”,以“骐驎”(即麒麟)比喻贤才,用“坠地”表示人才被埋没,“思千里”表明他们怀有抱负却遭贬谪,不得施展。三、四句承首联,言即使天公不作美,风雨交加,但鸡报晓时,人们依然知道天已亮了。“雪霜宁与菌争年”,意为在艰难困苦中,只有那些像菌类一样顽强生存的人才能活下来,“宁”字用反语,表示肯定。五、六句“何时确论倾樽酒,医得儒生自圣颠”,意谓什么时候才能消除这重重苦难,使有才华的人得到重用呢?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愿望:“我什么时候才能像孔子那样去治理天下,使儒生都能成圣成贤呢?”
苏轼一生坎坷不平,屡遭贬斥,但他从不消沉,始终乐观开朗,对人生充满热情。他热爱生活,热爱山水,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的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都流露出这种豪放不羁的精神。这首词就是在这种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下创作的。《东坡志林》曾记载:“东坡尝梦其妻王氏曰:‘我今为佛矣!’觉而述其事于纸,遂失之。”苏轼梦中化佛,说明他对佛教的信仰已达到痴迷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