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去求道,渺渺困多蹊。
归来坐虚室,夕阳在吾西。
君今秣高马,夙驾先鸣鸡。
慎勿取我语,亲行乃不迷。
注释:
- 柳闳展如子瞻甥也其才德甚美有意于学故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八字作诗赠之:柳闳像苏轼的外甥一样,他很有才华和德行,很有兴趣学习。所以我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八个字来赠给他。
- 八方去求道,渺渺困多蹊:我四处寻找道,但是路途遥远且困难重重。
- 归来坐虚室,夕阳在吾西:我回到了一个空无一人的房子,而夕阳已经在我的西边。
- 君今秣高马,夙驾先鸣鸡:你现在要骑上你的高头大马,早起的时候就要打鸣的公鸡。
- 慎勿取我语,亲行乃不迷:你千万不要听信我的教导,亲自实践才是不迷路的关键。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他的外甥柳闳的。柳闳是他的侄子,他从小学习儒家经典,长大后对佛教有深入的研究。苏轼对柳闳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继续深造,成为一位博学多才的人。
这首诗的第一句就表达了苏轼对柳闳的期望,他认为柳闳像他的外甥一样,很有才华和德行,很有兴趣学习。所以他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八个字来赠给他。这里的“桃李不言”,意思是桃树和李树虽然不说话,但它们的果实却吸引了很多人前来采摘。这里的“下自成蹊”,意思是虽然没有说话,但是它们的行为却吸引了许多人。苏轼用这句话来赞美柳闳,希望他能够像桃树李树一样,用自己的行为吸引人们,让人们自然而然地跟随着他。
第二句“八方去求道,渺渺困多蹊”描述了柳闳四处求学的情况。这里的“八方”,意味着柳闳四处求学,他要去各个地方寻求知识。这里的“渺渺”,形容路途遥远且困难重重。这里的“困多蹊”,意思是他走了很远的路,却遇到了很多的难题。这一句反映了柳闳求学之路的艰辛。
第三句“归来坐虚室,夕阳在吾西”描绘了柳闳回到家中的情景。这里的“虚室”,指的是空荡荡的房间。这里的“夕阳在吾西”,意思是夕阳已经落在了西方。这一句描绘了柳闳回到空荡荡的房间,看到夕阳已经落下的画面。
第四句“君今秣高马,夙驾先鸣鸡”描写了柳闳准备出行的场景。这里的“秣高马”,意思是给马喂食,准备出发。这里的“夙驾先鸣鸡”,意思是早晨起来就要打鸣的公鸡。这一句描绘了柳闳一大早就要出门,准备开始新的一天的场景。
最后一句“慎勿取我语,亲行乃不迷”是整首诗的总结。这里的“取”,是指接受、采纳的意思。这里的“亲行”,意思是亲自实践。这里的“乃不迷”,意思是这样才能不迷失方向。这一句是告诉柳闳,他不能盲目接受别人的教导,而应该亲自实践,这样才能不迷失自己的方向。
这首诗是苏轼对柳闳的期望和劝诫,表达了他对柳闳的关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