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髯学升堂,干母思靡悔。
文成艺桃李,不言行道兑。
阿苏妙言语,机警欲无对。
子姓何预人,兰玉要可佩。
诗句释义:
- 庭坚得邑太和六舅按节出同安邂逅于皖公溪口风雨阻留十日对榻夜语因咏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别后觉
- “庭坚”指苏轼,“得邑太和”指获得太和县的官职。“六舅”指苏轼的弟弟苏洵。“按节出同安”意为苏洵按照礼节离开同安县(今安徽桐城),在途中与苏轼在皖公溪口相遇。“风雨阻留十日”表示他们在皖公溪口遭遇了暴风雨并停留了十天。“对榻夜语”意为两人白天一起工作到深夜才休息,晚上互相交谈。“子姓何预人”意为他们之间没有私事往来。“兰玉要可佩”意为他们的才华和德行值得称道。
- 阿髯学升堂,干母思靡悔。
- “阿髯”指苏轼的弟弟苏辙。“学升堂”意为他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干母思靡悔”意为他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没有后悔。
- 文成艺桃李,不言行道兑。
- “文成”指苏轼。“艺桃李”意为培养人才。“言道兑”意为他的言行与道德相违背。
- 阿苏妙言语,机警欲无对。
- “阿苏”指苏轼的弟弟苏辙。“妙言语”意为他的言辞巧妙,机智。“机警欲无对”意为他的言辞机智敏锐,让人难以应对。
- 子姓何预人,兰玉要可佩。
- “子姓”指苏轼的侄子苏过。“何预人”意为他的姓氏无关。“兰玉要可佩”意为他的才华和德行是值得称赞的。
译文:
庭坚在太和担任县官时,六舅按礼节出同安,我们在路上遇到大雨,共住了十天。夜里对床夜谈,相互交流学问心得。苏辙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没有后悔。
文成培养了许多人才,但他的言论与道德相违背。苏辙言辞巧妙,机智灵敏,让人难以应对。
苏辙的侄子苏过,他的姓氏与他无关,他的才华和品德值得称赞。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描述了两人在仕途上的相遇、学习和交流。诗中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感情,也展示了苏轼对弟弟的关心和教诲。诗中的“风雨阻留”、“对榻夜语”、“学升堂”等词汇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情景,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那份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轼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