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身是眼,不见自己。
欲见自己,频掣驴耳。
通身是手,不解着鞭。
白牛懒惰,空打车辕。
通身是佛,顶戴弥陀。
头上安头,笑杀涪皤。

诗句释义

1 “沙弥文信大悲颂”:这是一首由沙弥撰写的关于大悲的颂词,表达了对佛教大悲精神的理解。

  1. “通身是眼,不见自己。”:这句表达了一种深刻的认识,即在修行者眼中,一切众生皆是自己,但自己却无法看见。这是一种对自我和他人的双重认识。
  2. “欲见自己,频掣驴耳。”: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场景,修行者尝试通过牵驴的方法来观察自己,暗示了对内在自省的追求。
  3. “通身是手,不解着鞭。”:这里用比喻手法,表示虽然有手(象征修行者的智慧或能力),但却不能用来驾驭或控制自己的欲望。
  4. “白牛懒惰,空打车辕。”:以动物为喻,形容那些懒惰的人,即使有能力却不愿意去行动,就像没有打辕的车一样。
  5. “通身是佛,顶戴弥陀。”:强调修行者应像佛一样拥有智慧与慈悲,头顶承载的是弥陀(阿弥陀佛),象征着精神上的指引和庇护。
  6. “头上安头,笑杀涪皤。”:这最后一句带有幽默感,可能是对某种荒谬或不切实际行为的讽刺。

译文

沙弥文信的大悲颂,
全身眼睛,看不见自己。
想看到自己,频频扯驴耳朵。
全身手掌,不使用马鞭。
白牛懒惰,空打车辕。
全身是佛,头顶阿弥陀。
头上加头,笑煞涪皤。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沙弥文信的颂词,展现了其对大悲精神的理解。首句直接引入主题,后文通过具体的场景和动作描绘,形象地展示了修行者对内外矛盾的认识与处理方式。整首诗语言简练,寓意深刻,体现了禅宗思想中对“自知”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