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云障微阴,竹风消午暑。
行穷紫翠间,金榜开梵宇。
残僧四五辈,衣破貌淳古。
碧筒𣂏寒泉,屋角挂飞雨。
高堂俨遗像,丹青烂圭且。
当时立廊庙,兄弟皆接武。
谁知百世士,今作一丘土。
石麟卧斜阳,断碣枕庭庑。
悟此笑世人,微荣何足数。

【注释】

题:题咏。崇觉寺: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

紫翠间(jian):形容山峦叠嶂,绿树成林。

金榜:指科举考试的榜文。梵宇:佛教寺庙。

残僧:残存的僧人。

衣破貌淳古:衣服破烂而容貌古朴。

碧筒:用竹筒做成的水瓢。寒泉:凉泉。

遗像:已故的偶像。圭(guī):一种玉器,长条形,上端略尖,下端略平。

立廊庙:当官。接武:相继。

百世士:百世之后的人。

石麟:石刻麒麟。卧斜阳:躺卧在夕阳之下。断碣:断裂的碑碣。

悟此:领悟这些。笑世人:嘲笑世上的人。微荣:微小的荣耀。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代至正年间,作者任江浙行省儒学提举时。崇觉寺,在今江苏苏州城西南虎丘山上,是苏州最古老的名刹之一。诗人登高远眺,俯视山下的崇觉寺,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之作。

诗一开头便写崇觉寺周围的环境:“溪云障微阴,竹风消午暑。”这两句描写的是崇觉寺周围的景色,以及它所处的位置和气候特点。“障”、“消”二字,写出了云雾缭绕、竹风阵阵、炎热难耐的感觉,为下面对寺内景象的描述做了铺垫。

诗人的视线逐渐聚焦到寺内:“行穷紫翠间,金榜开梵宇。”这里,“紫翠”指的是山林,“梵宇”则是指佛教寺庙。“行穷”,即走尽;“紫翠间”和“紫翠”都是形容山峦叠嶂、绿树成林的景象。“金榜”则是指科举考试的榜单,“开梵宇”则是指打开寺庙的大门。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诗人走遍了崇觉寺周围的山林,看到了寺庙的大门敞开着。

在描绘完寺内的情景后,诗人的视线又回到了寺外:“残僧四五辈,衣破貌淳古。”这里,“残僧”指的是残留下来的几名僧人,“四五辈”则是指四五代人的意思。“衣破貌淳古”则是指这些僧人虽然衣衫破旧,但容貌却古朴自然。这句诗通过对比,突出了这些僧人的坚韧与不屈的精神风貌。

诗人转向了对寺中建筑的描述:“碧筒𣂏寒泉,屋角挂飞雨。”这里,“碧筒”指的是竹制的水桶,“𣂏”则是一种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一𣂏合十升。“寒泉”指的是清冽的泉水,“飞雨”则是指飘落的春雨。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这些僧人正在用竹筒舀着泉水来饮用,屋角挂着飞檐上的雨水滴答作响。这句诗通过对寺中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展现了寺院生活的宁静与祥和。

诗人的视线再次转回到寺内:“高堂俨遗像,丹青烂圭且。”这里,“高堂”指的是高大的殿堂,“俨遗像”则是指庄严地供奉着佛像遗像。“丹青”指的是绘画用的颜料,“烂圭且”则是指色彩斑斓的宝石般的玉石雕琢品。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在高大的殿堂里,供奉着佛像遗像,壁画色彩斑斓如宝石般璀璨夺目。这句诗通过对佛像遗像的描绘,彰显了佛门文化的庄严与神圣。

在继续描绘寺院建筑的同时,诗人的视线再次转向了寺中人物:“当时立廊庙,兄弟皆接武。”这里,“廊庙”指的是朝廷或官府,“兄弟皆接武”则是指兄弟俩都身居高位。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当年那些曾站在廊庙之位、身居高位的人,如今都已成了尘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又终将逝去的人物的惋惜之情。

诗人的视线再次转向了寺院建筑:“谁知百世士,今作一丘土。”这里,“百世士”指的是历经百世的读书人,“丘土”则是指坟墓。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谁能想到那些百世读书人最终都变成了一抔黄土啊!这里的“丘土”既指坟墓,也暗含了对读书人的讽刺之意。整句诗通过对读书人命运的嘲讽,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读书人的同情。

本诗以崇觉寺为背景,通过描绘寺庙内外的景象和人物,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读书人的同情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有对寺庙生活的真实描绘,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深刻反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