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童肩竹舆,兀兀如乘舟。
及兹朝暑微,远访招提幽。
苍山望中横,清泉脚底流。
所历已殊胜,况乃穷林丘。
僧房在在凉,逢迎足茶瓯。
岸帻幽鸟鸣,横琴素烟浮。
倦借一榻眠,吾生复何求。
薰风溪上来,虚檐散飕飕。
开怀若倾倒,忽去不可留。
人间苦炎热,物外常清秋。
功名非所期,聊寻赤松游。

【注释】

  1. 双童:指两个童子。肩竹舆,背着竹子做的车。肩,背。舆(yú),古代的车子。
  2. 兀兀(wù):形容人因劳累或疾病而身体瘦弱的样子。如乘舟:像坐船一样。
  3. 兹:这个。朝暑微:早晨的暑气很轻。招提:佛教寺院。
  4. 苍山望中横:在山的远处看,苍山像横过来一样。
  5. 清泉脚底流:清凉的泉水从脚下流过。
  6. 殊胜:特别美,很美好。穷林丘:穷尽的小树林、小丘陵。
  7. 僧房凉:僧人的房屋凉爽。逢迎足茶瓯(ōu):招待着茶水和酒杯。
  8. 岸帻(zé):整理头巾。幽鸟鸣:幽静中听到鸟儿的鸣叫。
  9. 横琴素烟浮:横放着的琴在淡淡的烟雾中浮动。
  10. 倦借一榻眠:疲倦了就睡在榻上。
  11. 吾生复何求:我的人生还有什么追求呢?
  12. 薰风溪上来:从山涧吹来的风带着薰香。
  13. 虚檐散飕飕(sōu sōu):空荡荡的屋檐上飘散着风声。
  14. 开怀若倾倒:敞开胸怀像是倾倒了一样。
  15. 忽去不可留:忽然离去,无法再留住他了。
  16. 人间苦炎热:人世间的炎热难耐。
  17. 物外常清秋:自然界里总是秋天清爽舒适。
  18. 功名非所期:功名利禄并不值得追求。
  19. 聊寻赤松游:姑且寻找赤松子这样的隐士为伴。
    【赏析】
    此诗是诗人游览名山时作的一首纪行山水诗。前四句写诗人清晨来到招提寺,见到的景色,后四句写诗人与招提寺中的僧人闲谈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新明净,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情怀。
    第一二句“入开善”,点明题旨。“开善寺”即“开善”,位于今四川省雅安市北郊,距县城约八公里。据《四川通志》载:“开善寺,唐开元中建。”又据明万历年间修撰的《成都府志》(卷七)记载:“开善寺,在县西五里,唐开元中建。”唐代著名文学家王维曾在此隐居,后人称之为“王维宅”。
    第三、四、五句描写的是诗人登山所见的景致。山远天高,苍山横亘天际;清泉潺潺,流经脚底。“苍山”、“清泉”都是极富画面感的意象,用它们来描绘诗人登山时所见到的自然景象,既形象生动,又有气势恢宏之感。“所历已殊胜”,写出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赞叹之情。“况乃穷林丘”,进一步将目光投向更为遥远的山林之中,表现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
    诗人转而进入僧舍。“僧房在在凉,逢迎足茶瓯”,这两句描写了诗人走进僧舍后所看到的场景。“逢迎”二字运用得很巧妙,它既表达了僧人的热情好客,又隐含了诗人对于世俗繁华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这种生活状态的一种无奈。同时,这也为下文诗人的感慨埋下了伏笔。
    接下来的两句“岸帻幽鸟鸣,横琴素烟浮”,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僧舍中所度过的美好时光。“岸帻”一词,原本指整理头发,这里却巧妙地被用来描绘诗人在欣赏鸟儿鸣叫时的姿态,形象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横琴”则是指横放着的琴,而“素烟浮”则是说琴音悠扬,仿佛与四周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这两句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和谐美妙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诗人与大自然之间的亲密无间。
    最后两句“倦借一榻眠,吾生复何求”,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态度与追求。这里的“倦”字,既指身体上的疲惫,也暗含着心灵上的满足与宁静;而“吾生复何求”,则是诗人对自己人生态度的一种宣言,表达了他对物质追求的摒弃以及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这两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独特理解,也展现了他对世俗繁华生活的不屑一顾以及对于内心世界深度探索的决心。
    这首纪行山水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与僧人交往情景的叙述,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于人生态度的思考。其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新明净,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深刻的哲理内涵,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