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孤舟逝,计日望旧居。
万族各有托,吾亦爱吾庐。
栖栖失群鸟,暂与田园疏。
今日始复来,再喜见友于。
缅然睇崇丘,负疴不获俱。
试携子侄辈,且还读我书。
亲戚共一处,过此奚所须。
起晚眠常早,谁谓形迹拘。
厚恩固难忘,慨然念黄虞。
养真衡茅下,不乐复何如。
【注释】
渺渺:渺茫。孤舟:独舟。逝:消逝。计日:计算日子。旧居:指家乡。万族:指各种族,这里指各色人等。托:安身之处。吾:我。栖栖:鸟飞不定貌。失群鸟:比喻自己像失群的鸟儿。暂与田园疏:暂时离开了田园。今日:今天。始复来:才又回来。喜见友于:喜欢见到朋友。缅然:仰望的样子。崇丘:高高的山丘,这里代指家乡。负疴(kē):有病。不获俱:不能都在一起。试携:试着携带。子侄辈:侄子和侄女。且还:暂且,将来回。过此:经过这里。奚(xī)所须:为什么,做什么?起晚眠常早:早起晚睡,总是早早起床。谁谓形迹拘:谁说我的行踪受到拘束呢?厚恩:深厚的恩情。难忘:难以忘记。慨然念黄虞:慷慨感慨地怀念古代尧、舜时代的理想社会。养真:修养本性。衡茅:一种草名,这里借指隐居生活。复何如:怎么比得上。
【译文】
孤独的船只消逝了,计算着日子盼望回故乡。
各色人等都有他们的归宿,我也喜爱我的小窝。
像失群鸟儿一样飞来飞去,暂时离开了田园。
今天终于又回来了,再次高兴见到老友。
仰望高高的山丘,有病不能都在一起。
试着带着侄子侄女们,暂且回到我的书堂。
亲戚们在一处住,通过这里没什么需要。
早起晚睡总早早起床,谁说我的行踪受到拘束呢?
深厚恩情怎能忘记,慷慨感慨怀念古代尧、舜时代的理想社会。
修养本性在衡茅下,隐居的生活难道不是美事吗?
【赏析】
《集句寄斯川》是唐代诗人王绩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深深眷恋之情。
第一联“渺渺孤舟逝,计日望旧居。”描绘了作者乘坐一叶扁舟,在茫茫水路上缓缓前行的画面。“计日”二字,既表达了作者对归家的渴望,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距离的遥远。
第二联“万族各有托,吾亦爱吾庐。”承接上文,进一步描绘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里的“万族”,既指各种族的人,也暗指家乡的各种景致。“吾爱吾庐”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故居的喜爱之情。
第三联“栖栖失群鸟,暂与田园疏。”则是对前两联的补充和升华。在这里,作者将自己比作失群的鸟儿,暂时离开了故乡的田园,远离了家乡人的关怀和照顾。然而,这种离别并没有让作者感到孤独和无助,反而让他更加珍惜与故乡的联系和情感。
第四联“今日始复来,再喜见友于。”则是对前三联的情感的升华和总结。这里的“友于”,既指老朋友,也指故乡的人们。作者虽然暂时离乡而去,但心中始终牵挂着故乡的一切,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重回故土。
第五联“缅然睇崇丘,负疴不获俱。”“缅然睇崇丘”形容作者仰望着远方的高丘,思绪万千;“负疴不获俱”则表达了他因病不能与亲人团聚的遗憾和无奈。
第六联“试携子侄辈,且还读我书。”“试携”二字,既表达了作者对侄子侄女的关爱和期待,也暗示了自己暂时无法陪伴他们一起读书的心情。“且还读我书”则表达了作者虽然暂时离开家乡,但仍然关心家乡的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决心和信念。
第七联“亲戚共一处,过此奚所须。”则是对前六联情感的进一步升华和总结。这里的“亲戚共一处”不仅指作者与家人的团聚,也包括了他对故乡人们的思念和牵挂;而“过此奚所须”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和憧憬,即希望能够在故乡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第八联“起晚眠常早,谁谓形迹拘。”则是对前七联情感的再次升华和总结。在这里,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故乡的生活作息和行为举止,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他认为,只要能够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内心的需求,就能够过上真正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第九联“厚恩固难忘,慨然念黄虞。”则是对前八联情感的再次升华和总结。这里的“厚恩”既指故乡人们给予他的恩惠和帮助,也指他内心深处对于故乡的感激之情。“念黄虞”则表达了他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即希望建立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第十联“养真衡茅下,不乐复何如?”则是对全诗的概括和总结。这里的“养真”既指修身养性,也指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衡茅”则是作者在故乡的住所,象征着他的隐居生涯;“不乐复何如”则表达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满足和自豪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作者与故乡之间的情感纽带的描述,展现了他对于隐居生活的深深眷恋和热爱之情。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他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于自由自在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