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随所适,出郊聊泛然。
青波能照发,白鹭巧迎船。
老树悲秋雨,高风急暮蝉。
孤城隐不见,落日暝浮烟。
【解析】
本诗是唐代诗人韦应物在长安作的一首五排,表现了一种悠然自得的闲情逸致。全诗以“城南泛舟”为线索,写泛舟江上时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的悠闲自在、旷达超脱之情。
首联“乘兴随所适,出郊聊泛然”,点明出游的时间、地点和目的:乘兴,即乘兴致;泛然,随意而行。“郊”是郊外的意思,这里指长安城北的终南山。从字面上看,“乘兴”与“出郊”似乎并无联系,但从“泛然”二字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游山玩水,而是随心所欲地在郊野中漫游。“聊”,只是,不过而已。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乘着兴致,任意而行,来到郊外,随意地游玩。
颔联“青波能照发,白鹭巧迎船”,描绘了一幅清幽秀丽的山水画面:水面泛起的涟漪映照着头发,白色的鹭鸶巧妙地迎着小船。“青波”指的是碧绿的水波。“照发”,是指水的反光映在人的头发上。“白鹭”是白色的野鸭。“迎船”,是指白鹭飞向小舟。“巧”,意为巧妙。这两句的意思是:碧绿的水波可以映照人的头发,白色的野鸭巧妙地向小船飞去。“青波”是绿色,“白鹭”是白色。“能照发”的“青波”,是指碧波荡漾的水面上反射出的光泽。“巧迎船”的“白鹭”,是指那群机警灵巧的白鹭,它们迎风飞翔,向着小舟招手。
颈联“老树悲秋雨,高风急暮蝉”,“老树”指高大的梧桐树。古人认为梧桐有感秋之意,故称其为“悲秋”。梧桐树的叶子经秋风一吹就落下,所以说“悲秋雨”。梧桐叶落时,秋风萧瑟,树上的鸣蝉也随着凄切哀婉地啼叫,所以用“急暮蝉”来形容秋天的声音。“急”字写出了秋风的猛烈和鸣蝉的急切。“悲秋雨”,是梧桐树叶经秋风一吹就落下。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高大的梧桐树在秋风中悲凉地迎接着细密的秋雨。“老树”,指高大的梧桐树。“秋雨”,指秋天的雨水。“悲”,是悲伤的意思。梧桐树经秋风一吹就会落下一片叶子,而秋雨来临之际,梧桐树又不免被风雨摧折了树枝。因此,梧桐树在秋风中悲凉地迎接着细密的秋雨,这是梧桐树的命运,也是作者的遭遇。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高大的梧桐树在秋风中悲凉地迎接着细密的秋雨。“高风”指的是强劲的风。“急暮蝉”,是形容秋天傍晚时分的风声和蝉的叫声。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秋风中发出急促声音的鸣蝉在黄昏时分发出了悲哀的鸣叫。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秋风中发出急促声音的鸣蝉在黄昏时分发出了悲哀的鸣叫。
尾联“孤城隐不见,落日暝浮烟”,描写了夕阳西下的景色。“孤城”指的是一座孤立无援、荒凉冷落的古城。诗人站在这座孤寂凄凉的古城墙下,只见夕阳西下,晚霞渐渐笼罩了整个古城,最后只留下一抹淡淡的余晖。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一座孤寂冷落的古城在夕阳西下时已经隐没在落日的余晖中,只剩下袅袅的炊烟在暮色中升起。
【赏析】
这首诗是韦应物的五律名篇。诗人任安史之乱的平定功臣御史中丞后,于公元789年(唐玄宗天宝八载)奉旨到长安任司勋员外郎,不久又改任左补阙兼史馆修撰。他因直言敢谏得罪权宦李辅国,被贬回襄阳(今属湖北)。公元793年(唐肃宗乾元二年),他又奉诏入京任礼部郎中、知制诰。第二年,又出任滑州刺史。《城南泛舟》就是在这期间写的。
《城南泛舟》是一组五言绝句,共五首。第一首写泛舟郊外的情景;第二首写泛舟江上所见;第三首写泛舟江上行船遇险的惊骇情景;第四首写泛舟江上风浪的惊险情景;第五首写泛舟江上所见。这些作品都是写诗人泛舟江南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
这组诗的第一首开篇就说:“南望湖中景,北望江渚春。”这是泛舟时的观景。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但又有谁真正能够欣赏呢?于是诗人不禁发出感慨:“人生贵有才,不用为爱重!”意思是说:人们应该珍惜自己的才华,不要因为自己受到别人的重视而沾沾自喜,否则的话,即使再怎么有才华的人也会失去自我价值和生命意义!
第二首“出郊聊泛然”,“聊”,就是随便、顺便的意思。“出郊”,指从城里出来到城外。泛舟郊外,顺水行舟,诗人任凭自己的兴致而随意地泛舟游览。“出郊聊泛然”,就是随意地泛舟游览而已。
第三首“青波能照发,白鹭巧迎船”,描写泛舟途中所见景物。“青波”,指清澈的水波。“白鹭”,是一种善于飞行和捕鱼的野鸭。“巧迎船”,是指白鹭巧妙地飞向小船。这两句意思是:水面上的波光映照着人的头发。白色的野鸭巧妙地飞向小船。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清澈的水波可以映照着人的头发。“青波”,指的是绿色的水波。“能照发”,就是指绿色的水波可以映照着人的头发。“白鹭”是白色的野鸭。“巧迎船”,是指白鹭飞向小船。这一句的意思是说:清澈的水波可以映照着人的头发,白色的野鸭巧妙地飞向小船。
第四首“老树悲秋雨,高风急暮蝉。”这两句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景物。“老树”,指的是高大的梧桐树。“悲秋雨”,是梧桐树叶经秋风一吹就落下。梧桐树经秋风一吹就会落下一片叶子,而秋雨来临之际,梧桐树又不免被风雨摧折了树枝。因此,梧桐树在秋风中悲凉地迎接着细密的秋雨。这一句的意思是说:高大的梧桐树在秋风中悲凉地迎接着细密的秋雨。“高风”,指的是强劲的风。“急暮蝉”,是形容秋天傍晚时分的风声和蝉的叫声。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秋风中发出急促声音的鸣蝉在黄昏时分发出了悲哀的鸣叫。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秋风中发出急促声音的鸣蝉在黄昏时分发出了悲哀的鸣叫。
第五首“孤城隐不见,落日暝浮烟。”这两句是写诗人所看到的景物。“孤城”,指的是一座孤立无援、荒凉冷落的古城。诗人站在这座孤寂凄凉的古城下,只见夕阳西下,晚霞渐渐笼罩了整个古城,最后只留下一抹淡淡的余晖。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一座孤寂冷落的古城在夕阳西下时已经隐没在落日的余晖中,只剩下袅袅的炊烟在暮色中升起。这一句的意思是说:一座孤寂冷落的古城在夕阳西下时已经隐没在落日的余晖中,只剩下袅袅的炊烟在暮色中升起。
综观全诗,诗人任安史之乱的平定功臣御史中丞后,于公元789年(唐玄宗天宝八载)奉旨到长安任司勋员外郎,不久又改任左补阙兼史馆修撰。他因直言敢谏得罪权宦李辅国,被贬回襄阳(今属湖北)。公元793年(唐肃宗乾元二年),他又奉诏入京任礼部郎中、知制诰。第二年,又出任滑州刺史。《城南泛舟》就是在这期间写的。
这首诗是诗人任安史之乱的平定功臣御史中丞后,于公元789年(唐玄宗天宝八载)奉旨到长安任司勋员外郎,不久又改任左补阙兼史馆修撰。他因直言敢谏得罪权宦李辅国,被贬回襄阳(今属湖北)。公元793年(唐肃宗乾元二年)二月,他又奉诏入京任礼部郎中、知制诰。第二年二月,又出任滑州刺史。《城南泛舟》就是在这期间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