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积阴霖,百谷盛号怒。
虎豹亡其曹,蛟龙失所据。
势排苍崖列,力与巨石注。
顷刻浮青天,微茫浸高树。
兹城依平原,自古北悬瓠。
垫溢安敢辞,漂浮实所惧。
禹功不可及,河伯欲谁恶。
宁以蛙龟欢,姑为下民蠹。
筑防力不足,疏泻志犹慕。
安得鞭冯蠵,从兹万里骛。
【解析】
此诗作于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时诗人任夔州刺史(今重庆奉节一带)刺史。全诗四联,首二句写“观水”所见;三、四两句承上启下,写“观水”所想;五、六两句以景结情,写“观水”之意;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抒发“观水”之志。
“楚山积阴霖”,楚山连绵,阴雨绵绵。“楚山”指的是巫山。“积阴霖”指连日细雨。“百谷盛号怒”百种谷物因久雨而生长旺盛,发出了愤怒的声响。这里用“盛号怒”形容久雨使谷物丰收,表现出对丰收的喜悦。
“虎豹亡其曹,蛟龙失所据。”虎豹失去了它们的栖息地,蛟龙失去了它们依凭的地方。“虎豹”代指各种猛兽。“蛟龙”指水中的巨蟒。“曹”通“巢”。这两句写出了久雨使猛兽和巨蟒无处可躲的无奈。
“势排苍崖列,力与巨石注。”水流冲刷着苍崖,像巨石一样向下游倾泻。这两句写水流冲刷着苍崖,把巨石从山上冲下来,写出了大江的磅礴气势。
“顷刻浮青天,微茫浸高树。”转眼之间就飘上了青天,渐渐漫过高耸的树林。这两句写水流奔腾直上,冲入云霄,漫过树林的景象。
“兹城依平原,自古北悬瓠。”这座城池依傍在平坦的平原之上,自古以来就是悬瓠县。这两句交代了观水地点。“依平原”说明地势平坦。这一句与前文描写大江的气势相呼应。
“垫溢安敢辞,漂浮实所惧。”洪水泛滥,我怎敢推卸责任,只是害怕它漂走了一切。这两句写诗人担忧自己不能治理好这场灾难。“垫溢”指河水泛滥。“漂浮”指被淹没。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关切之情。
“禹功不可及,河伯欲谁恶?”大禹治水的功劳已经无法比肩,如今黄河水患又是谁的责任呢?这一句借古讽今,指出治黄的艰巨任务,表达诗人对治水事业的忧虑之情。
“宁以蛙龟欢,姑为下民蠹。”宁可让青蛙和乌龟欢欣鼓舞,也不愿为百姓带来损害。这里的“姑”通“苟”,“蝼蚁”代指百姓。
“筑防力不足,疏泻志犹慕。”“筑防”指加固堤防。“疏泻”指泄洪。这两句说:尽管加固堤防的工作还不够,但我仍渴望能将水顺利地排走。“志犹慕”表明诗人仍怀着济世救人的壮志。
“安得鞭冯蠵,从兹万里骛。”怎样才能像鞭打冯蠵那样驱赶洪水呢?让我们一同乘千里快船去治理洪水吧!“冯蠵”即骐骥(ji ī),古代传说中的千里马。这两句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如千里马一样驰骋疆场,为民除害。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作于唐德宗贞元四年(788年),时诗人任夔州刺史(今重庆市奉节县)。当时正值长江流域大旱,杜甫忧心忡忡,遂作此诗以抒怀。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忧虑和为国家兴利除弊、解民倒悬的强烈愿望。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