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兹路上,频往又频还。
岁月孤松老,风霜苦竹班。
溪流天目水,云出洞霄山。
马上因闲眺,蜉蝣宇宙间。
【解析】
此诗是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五年兹路上”写自己在这荒凉的旅途中度过的时间;“频往又频还”,写自己往返于这荒凉的路途中的次数;“岁月孤松老,风霜苦竹班。”写自己在旅途中的艰辛与孤独;“溪流天目水,云出洞霄山。”“溪流天目水,云出洞霄山”是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的联想:想象天目山下的清流和洞霄山上的云雾。而“马上因闲眺”则点明了时间——在马上,在途中,“蜉蝣宇宙间”,“蜉蝣”指微小的虫类,用它作比,写出诗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也暗含了作者自己的身世之感。
【答案】
译文:
我度过了五个年头在这条荒凉的路上行走,往返多次,又返回。岁月使孤松变得苍老,风霜使苦竹变得斑驳。溪流从天目山流过,云彩从洞霄山飘来。我在马上悠闲地眺望着眼前的景色,感叹人生短暂如同蜉蝣一般。
赏析:①首联写诗人在这条荒凉的路途上度过的时间,“兹路”为代词,犹言“这里”。
②颔联写诗人在路途中的艰辛与孤独,“松”“竹”分别指松树、竹子。诗人通过写松树的苍老和竹叶的斑驳,表现出旅途的艰难。
③颈联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溪流”即“天目”,天目山位于浙江省西北部,东接浙西平原,东南濒钱塘江,西临皖南山区,西南有天目山脉,西北有黄山余脉。“洞霄”山在浙江新昌县境,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洞玄集》载:“(王)远法师居洞霄宫,以道术自高,多所凌忽。”此处应是指王远法师之居处。
④尾联写诗人在马上悠闲地眺望眼前的景色,感叹人世的短暂。诗人以蜉蝣喻人,表现了人生如白驹过隙般的短暂,同时也暗示了自身的处境与感受,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