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国江千里,荒城水一涯。
居人愁避虎,过客竞乘槎。
秋雨吹天暮,寒涛浸日车。
从来迁谪地,卑湿是长沙。
黄州临皋亭
远国江千里,荒城水一涯。居人愁避虎,过客竞乘槎。
注释:远离国家的长江,有千里之遥;荒废的城池,只隔一条小河。百姓们因害怕老虎而忧愁;路过的人为了躲避危险,争先恐后地搭乘木筏。
赏析:首句“远国江千里”,诗人开篇便以“千里”点出黄州与中原的距离,为下文“荒城”的描写做了铺垫。接着,“荒城水一涯”,通过“荒”字来突出城池的荒凉,用一“水”字来形容城外的河水,又进一步强调其荒凉、萧条之景象。这两句诗描绘了黄州的地理环境,为后续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第二联“居人愁避虎,过客竞乘槎”,承接上文,继续展开。这里的“居人”和“过客”都是指人们,分别代表黄州本地人和外来人。通过对比“居人”和“过客”的不同遭遇,诗人揭示了当地人民因恐惧而不得不逃离家园的现状。同时,“过客竞乘槎”一句中的“乘槎”,既是一个成语,也暗含了诗人对古人航海求仙的向往。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黄州人民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他们的无奈与困苦。
第三联“秋雨吹天暮,寒涛浸日车”,紧承前两联,进一步描绘了黄州的自然景观。这里的“秋风”和“寒涛”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风雨交加、波涛汹涌的海边。而“秋雨”和“寒涛”则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萧瑟的氛围,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感人。
“从来迁谪地,卑湿是长沙”,诗人再次回到主题上来,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这里的“从来”指的是历史上那些因为各种原因被贬至此地的人们,“卑湿是长沙”则是对这些人的讽刺,意指黄州这个地方地势低洼、潮湿不堪,不适合居住。通过这样的比喻,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黄州这片土地的不满和抱怨。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荒凉、贫瘠、令人失望的地方形象。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人物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