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意难具陈,静境可因就。
远求涧侧石,置彼窗中岫。
前为嵩华高,侧构衡霍秀。
岩崿倏天成,风烟若神授。
他时看图画,应接颇意究。
气色形似间,人人轻宇宙。
尝闻山林士,既往又不复。
此语我知之,衡茅非所陋。

这是一首描写作假山的诗,全诗如下:

幽意难具陈,静境可因就。    
远求涧侧石,置彼窗中岫。    
前为嵩华高,侧构衡霍秀。    
岩崿倏天成,风烟若神授。    
他时看图画,应接颇意究。    
气色形似间,人人轻宇宙。    
尝闻山林士,既往又不复。    
此语我知之,衡茅非所陋。    

注释

  • 幽意难具陈: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深奥意境。
  • 静境可因就:宁静的环境可以随意创造。
  • 远求涧侧石:在山涧边寻找合适的石头。
  • 置彼窗中岫:将它们放置在窗户旁边的山洞里。
  • 前为嵩华高:前面是嵩山和华山的高峻。
  • 侧构衡霍秀:侧面建造出衡山和霍山的美丽景色。
  • 岩崿倏天成:岩石峭壁如同天然形成。
  • 风烟若神授:风吹过,烟雾缭绕仿佛得到了神灵的指引。
  • 他时看图画:将来观看这些画作,会有一种深刻的认识。
  • 气色形似间:它们的质地和色泽都十分相似。
  • 人人轻宇宙:人们往往轻视宇宙的广阔。
  • 尝闻山林士:曾经听说过那些隐居山林的人。
  • 既往又不复:既已过去就不再返回。
  • 此语我知之: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
  • 衡茅非所陋:简陋的房子并不妨碍我的心情。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创作假山的过程来表达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对隐者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幽意难具陈”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深敬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静境可因就”则表达了诗人追求宁静、和谐生活的决心。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