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为终制付诸儿,莫待飞腾变化时。
涑水书仪非含玉,魏公治命欲披缁。
外加麟楦中先悴,生著蝉冠死岂知。
除卸布衾堪覆首,更无一物可相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赏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溪庵十首”为一组诗作,作者在诗中以“溪庵”为题,自述其平生志事。前四句是说自己一生的志向;中间八句是说自己一生的遭遇;最后两联写自己死后的安排。全诗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

【答案】

注释:

豫为终制(指早作安排):预先为自己安排好后事。付诸儿:交给儿子去处理。

莫待飞腾变化时:不要等待飞黄腾达的时候才去努力。飞腾:飞黄腾达。

涑水书仪:指《论语》,其中记载着孔子的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非含玉:不是像美玉那样珍贵。魏公:指魏征,他曾为唐太宗出谋划策。披缁:僧服,即剃除头发穿僧衣。麟楦(xiù):古代帝王车驾出行时用的装饰。先悴:已衰老。生著蝉冠死岂知:活着时戴着官帽,死后又怎么知道呢?生:活着;死:去世;岂:难道。

除卸布衾堪覆首:除去旧的被子可以覆盖头。除卸:除去;布衾(qīn):用布做的被子。堪:可以。覆首:盖住头部。

更无一物可相随: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跟随着我了。相随:跟随。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临终前对儿子说的,表现了他晚年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的认识及对生死的看法。

诗的开头两句说,“豫为终制”,事先为后事做好准备,这是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莫待飞腾变化时”,要趁自己有精力时就努力,不能到了老了再想努力就来不及了。《论语》中有“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话,意思是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也就是要多做事,少说话的意思,与“莫待飞腾变化时”是相通的。

接着诗人又写到自己的生平遭遇。“涑水书仪非含玉,魏公治命欲披缁。”说的是自己年轻时读书刻苦,考取进士做官,但并没有得到重用,所以“非含玉”即并不是像宝玉一样贵重的东西。“魏公治命欲披缁”,是指唐太宗曾派他出使东都洛阳,劝太子李建成归政唐太宗,并请太宗到秦川去拜佛祈福,这其实是唐太宗试探李世民是否有野心的表现,李世民没有拒绝,而是答应了这一建议。后来李世民当了皇帝,就是唐太宗,他即位不久,便把魏征从东都召回长安任宰相,从此魏征就成了太宗身边最得力的谋士和顾问。“披缁”是佛教用语,指的是出家为僧。这里比喻自己虽然做了宰相,但仍然是一个平民百姓,随时准备着为朝廷效力。

诗的第三联“外加麟楦中先悴”,“麟楦(xiù)”是指帝王的车驾上装饰的麒麟形的垫子,这里用来比喻自己已经年老体衰了。“先悴”,是说在自己还在世时就已经很憔悴了。“生著冠(wèi)死岂知”,生时戴着帽子,死时怎么会知道呢?“冠”指戴在头上的帽子。“岂”是副词,怎么,难道。

最后两句“除卸布衾堪覆首”,“除卸”是除去的意思;“布衾”是用布做成的被子。这两句说,自己死后,只除了一件被褥就可以盖住自己的头了。“除卸布衾”与“更有一物堪相随”相对照,表明自己生前并没有什么可带走的财富。“除卸”即除去、脱下。“布衾”是单薄的棉布被子。“相随”指相伴、伴随。

此诗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一生的经历与心路历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