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闻墨者徒,设教本兼爱。
释伽弘其源,方识宇宙大。
河沙与宝塔,平等了无碍。
夫何佛法衰,涉晋唐五代。
祖师南北分,鼻孔争谲怪。
传流各衣钵,纷纶辨宗派。
尔来三百年,涂辙日以隘。
教律复异门,禅机亦殊解。
订以大小乘,森若立矛介。
虎豹自狰狞,蛇龙相噬嘬。
驾空树金碧,尔汝别疆界。
蒲卢学抱子,嗣续植根蒂。
蜗争竞蛮触,夷乐骋兜佅。
裘屦无贰颜,楚越隔肝肺。
天韬苦羁束,心阱坚莫坏。
之人良可悲,贤愚固难概。
谁知已讷公,粲粲发眉采。
少年掺袂游,瓶锡遍湖海。
是非不关耳,穷达付长嘅。
晚归耕石田,禾枯将种稗。
唯有旧家山,青眼终不改。
挂笠寄清樾,编茅客欠噫。
目之维摩室,而无天女在。
谓是庞公居,似欠孔明拜。
强名曰二老,当索形骸外。
泉石日幽雅,松竹森蔚荟。
这首诗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篇,其内容和语言都非常优美。下面是我对它的分析:
赠已讷二老轩
吾闻墨者徒,设教本兼爱。
释伽弘其源,方识宇宙大。
河沙与宝塔,平等了无碍。
夫何佛法衰,涉晋唐五代。
祖师南北分,鼻孔争谲怪。
传流各衣钵,纷纶辨宗派。
尔来三百年,涂辙日以隘。
教律复异门,禅机亦殊解。
订以大小乘,森若立矛介。
虎豹自狰狞,蛇龙相噬嘬。
驾空树金碧,尔汝别疆界。
蒲卢学抱子,嗣续植根蒂。
蜗争竞蛮触,夷乐骋兜佅。
裘屦无贰颜,楚越隔肝肺。
天韬苦羁束,心阱坚莫坏。
之人良可悲,贤愚固难概。
谁知已讷公,粲粲发眉采。
少年掺袂游,瓶锡遍湖海。
是非不关耳,穷达付长嘅。
晚归耕石田,禾枯将种稗。
唯有旧家山,青眼终不改。
挂笠寄清樾,编茅客欠噫。
目之维摩室,而无天女在。
谓是庞公居,似欠孔明拜。
强名曰二老,当索形骸外。
泉石日幽雅,松竹森蔚荟。
”`
这首诗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寓意深刻。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逐句解析和赏析:
- 吾闻墨者徒,设教本兼爱: 诗人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认为墨家的教育宗旨是兼爱,即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不分贵贱、贫富、善恶等差别。这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的公正和公平的追求。
- 释伽弘其源,方识宇宙大: 诗人接着指出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开创了佛教,通过他的教导我们才认识到了宇宙的广阔和深邃。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尊重和敬仰。
- 河沙与宝塔,平等了无碍: 这里诗人用“河沙”和“宝塔”两个比喻来形容世界,认为它们都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这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公正和平等的向往。
- 夫何佛法衰,涉晋唐五代: 诗人感叹佛法在晋唐五代时期衰落了很多,这可能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状况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变化的感慨和关注。
- 祖师南北分,鼻孔争谲怪: 诗人描述了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分裂现象,不同宗派的祖师们为了争夺信徒和传承权而争斗不休。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 传流各衣钵,纷纶辨宗派: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不同的宗派开始出现,各宗派都有自己的教义和传承方式,这使得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变得复杂多样。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 尔来三百年,涂辙日以隘: 诗人通过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认为从魏晋南北朝到宋朝的三百年间,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变得越来越狭窄和单一。这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时代变迁的感慨和思考。
- 教律复异门,禅机亦殊解: 诗人指出佛教的不同宗派在教义上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人们对佛教的理解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 订以大小乘,森若立矛介: 诗人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佛教的大小乘教派如同两把矛和一把盾一样相互对立。这反映了诗人对于佛教内部矛盾和纷争的关注和思考。
- 虎豹自狰狞,蛇龙相噬嘬: 诗人用“虎豹”和“蛇龙”这两个动物形象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心态。他认为这个社会充满了贪婪和暴力,人们之间互相攻击和吞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批评。
- 驾空树金碧,尔汝别疆界: 诗人用“驾空”和“别疆界”这两个词语来形容佛教徒之间的不同之处,他们各自拥有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彼此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和区别。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多元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认可和尊重。
- 蒲卢学抱子,嗣续植根蒂: 诗人用“蒲卢”和“学抱子”这两个词语来形容佛教徒的生活状态,他们在家中学习佛经,抚养子女,延续家族的香火。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认可和赞扬。
- 蜗争竞蛮触,夷乐骋兜佅: 诗人用“蜗争”和“蛮触”这两个词语来形容社会上人们的争斗和竞争,他们为了名利地位不断争斗不休,甚至不惜采取极端手段。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道德沦丧和道德败坏的关注和批判。
- 裘屦无贰颜,楚越隔肝肺: 诗人用“裘履”和“肝脑”这两个词语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深厚的感情纽带。他认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人们之间很难找到真正的知己和朋友。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人际关系冷漠和疏离的感慨和担忧。
- 天韬苦羁束,心阱坚莫坏: 诗人用“天韬”和“心阱”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内心的束缚和困扰。他认为在这个充满诱惑和欲望的时代里,人们很难摆脱内心的烦恼和困扰,保持一颗纯洁的心。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人心浮躁和精神空虚的关注和反思。
- 之人良可悲,贤愚固难概: 诗人用“之人”和“贤愚”这两个词语来形容社会中的人们,他感叹这些人的命运是多么悲惨,贤者和愚者之间的差距是如此巨大。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阶层固化和贫富差距扩大的担忧和忧虑。
- 谁知已讷公,粲粲发眉采: 诗人用“谁知”和“粲粲发眉采”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已经去世的已讷公(指已讷禅师),他在生前就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才华。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已讷公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 少年掺袂游,瓶锡遍湖海: 诗人用“少年”和“掺袂游”这两个词语来回忆自己年轻时的游历经历,他曾经带着瓶子和锡杖到处游历,见识了各种不同的风景和文化。这也反映了诗人对青春时光的回忆和怀旧之情。
- 是非不关耳,穷达付长觭: 诗人用“是非”和“长觭”这两个词语来表明自己对于是非的看法,他认为这些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顺应自然的规律和发展的趋势,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思考和领悟。
- 晚归耕石田,禾枯将种稗: 诗人用“晚归”和“禾枯将种稗”这两个词语来描绘自己的晚年生活,他在晚年回到了家乡,耕种着自己的田地,等待稻谷成熟后收割。这也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和怀念之情。
- 唯有旧家山,青眼终不改: 诗人最后提到只有家乡的山峦依旧保持着青翠的颜色,他的眼神始终没有改变过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这也反映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不变的情感纽带。
- 挂笠寄清樾,编茅客欠噫: 诗人用“挂笠”和“编茅”这两个词语形容自己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他手持竹笠,坐在树下乘凉,过着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生活。这也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目之维摩室,而无天女在: 诗人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维摩诘居士的房间就像是一个神秘的殿堂,但他并没有看到天上的仙女降临。这也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与虚幻之间界限的困惑和思考。
- 谓是庞公居,似欠孔明拜: 诗人最后提到自己认为这是庞德公的居所,但似乎缺少了诸葛亮的拜访礼节。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自己对历史的解读。
- 强名曰二老,当索形骸外: 诗人用“强名”和“形骸外”这两个词语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看淡的态度,他认为自己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脱离世俗的纷扰和名利的追求。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追求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境界。
- 泉石日幽雅,松竹森蔚荟: 诗人用“泉石”和“松竹”这两个词语来形容自然景观的美丽和宁静,他认为这些景色让人感到心灵的平和和愉悦。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追求。
- 目之维摩室,而无天女在: 这句诗的意思是:维摩诘居士的房间就像一个神秘的殿堂,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