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木今其壤,谁能问大钧。
恩深两宫赙,哀动四州民。
已矣天人策,伤哉社稷臣。
吾生良可耻,不及见斯人。

这首诗是王忠文公(即王守仁的字)的挽词。下面是逐句的翻译以及注释:

梁木今其壤,谁能问大钧。
梁木如今长满了土地,又有谁能问天地间万物的根源?

恩深两宫赙,哀动四州民。
深深的恩情来自两位皇帝的赐赠,哀伤感动了四州的百姓。

已矣天人策,伤哉社稷臣。
可惜已经没有了上天和人间的计策,真是国家的大臣啊!

吾生良可耻,不及见斯人。
我活着的时候真感到可耻,无法亲眼看见此人。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守仁为他的挚友兼老师、也是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湛若水撰写的挽词。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号甘泉,湖南郴州人,与王守仁同乡,两人在学术和政治上都有很深的交游,共同推动了明代理学的发展。

诗的前两句“梁木今其壤,谁能问大钧”,通过比喻表达了诗人对湛若水逝世的悲痛之情。梁树如今覆盖了故土,而世间还有谁能探求到天地万物的根源呢?这句话暗含着对友人的深深怀念和哀悼之情。

接着第三句“恩深两宫赙,哀动四州民”,则具体描述了湛若水的恩泽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两个朝代的朝廷和民众。这里的“两宫”指代的是当时皇帝和皇后,因为湛若水生前曾担任过多个重要官职,包括太子少师、南京国子祭酒等,深受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因此这里用“两宫”来表达他的恩德。同时,“四州民”也是指当时的民众,表示湛若水的恩泽已经广泛地影响了四方。

第四句“已矣天人策,伤哉社稷臣”,则是感叹已经没有能够施行天人和人间策略的人了,这表达了对国家失去了一位杰出大臣的遗憾和悲痛。“天人策”可能指的是古代治国的策略和智慧,而“社稷臣”则是指国家的支柱和栋梁大臣。

最后一句“吾生良可耻,不及见斯人”,诗人感慨自己活着的时候感到耻辱,因为他没能见证这位伟大的人物,这是对逝去的朋友深深的遗憾和不舍。

整首挽词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有力,既表达了对朋友深厚的感情,又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的责任感和历史担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