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莫乘风隘九州,乱山无数点平畴。
一千里外在吾目,三十年来无此游。
地下天高俱历历,鸢飞鱼跃两悠悠。
昌黎费尽南山句,旷望还能似此不。
【注释】
南山:指庐山,作者曾于公元1073年(元丰六年)贬至江州,次年移黄州,此诗为诗人在黄州时所作。广莫轩:在庐山南麓的绝顶。乘风隘九州:指山势高峻,可挡万里之风吹来。乱山无数点平畴:指群山如海,层层叠叠。一千里外:指从庐山望下去,九江一带的景色尽收眼底。三十载:三十年。天高:指庐山云雾缭绕,仿佛天上一般,故称“天高”。鸢飞鱼跃:指庐山景色秀丽,令人心旷神怡。昌黎:指唐代文学家韩愈,他曾多次写诗赞美庐山之美。旷望:遥望,远看。
【赏析】
首联“南山广莫轩”是全篇的总领。诗人登临庐山绝顶的广莫轩,放眼四望,只见山峦重叠,层峦叠嶂,犹如无数小岛点缀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之中;而那绵延起伏的群山,又似一片连绵不断的绿色海洋。诗人用“广莫”二字形容山势高峻,足以挡住万里之风,足见其对庐山之景极为赞赏。“乱山无数点平畴”则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分明的画面。诗人用“点”字状写无数青山,既表现了山峰错落有致、参差不齐的特点,又突出了它们密集、众多的特点,使人联想到无数青峰如同繁星点点,遍布在绿色的原野之上。这一句诗以简练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了庐山的雄奇险峻之姿。
颔联“一千里外在吾目,三十年来无此游”表达了诗人对庐山的无限眷恋之情。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千里之外的景物尽在眼前,真所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然而,自从诗人被贬谪以来,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光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诗人再也没有来到过庐山,如今能重游此地,实属难得,不禁感慨万端。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对庐山美景的向往之情,又流露出他对流年易逝的无奈之感。
颈联“地下天高俱历历,鸢飞鱼跃两悠悠”则进一步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生态环境。诗人站在高处俯瞰整个山谷,只见云雾缭绕,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而那蓝天白云之间,又有一群飞翔的鸟儿在翱翔,还有欢快跃动的鱼儿在水中畅游,真是一幅动静相宜、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庐山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尾联“昌黎费尽南山句,旷望还能似此不”则是诗人自谦之语,同时也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诗人曾在《寄卢给事》一诗中借用韩愈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形容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而今,诗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登上了庐山绝顶,领略到了庐山的壮美风光。然而,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或自命不凡,而是谦虚地说自己仍然需要不断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这一结尾既体现了诗人的谦逊品质,也彰显了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通过描绘庐山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生态系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人也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自己对仕途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义,值得读者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