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临平山,知诵藕花句。
轻帆几来往,山色澹如故。
宁知千万峰,中间著佳趣。
萧萧苍髯翁,为指花城路。
我来春正浓,天寒日将暮。
云深钟呗鸣,自喜得胜具。
缅怀玉局仙,老笔扫朝雾。
玉槊俨相持,珠旒竟何所。
惟馀渥洼水,苍龙角牙露。
人间翻覆手,烈日变烟雨。
俗子眩炎凉,三四错赋芋。
道人笑视之,万化随所遇。
深坐十笏地,一息了千虑。
个中谁得知,幽鸟背人去。
【注释】
1.宿佛日山:即佛日寺。
2.知诵藕花句:以“藕花”喻“荷花”。
3.轻帆几来往:指船在水面上的轻快行迹。
4.山色澹如故:山的色彩暗淡如同从前一样。
5.千万峰:形容山峰多得数不清。
6.萧萧苍髯翁:指一位长胡子的老者。
7.花城路:泛指佛日寺附近的风景道路。
8.春正浓:春天正当旺盛时期。
9.天寒日将暮:天气寒冷,太阳即将落山。
10.云深钟呗鸣:钟声在云中回荡。
11.自喜得胜具:高兴地准备胜利的行装。
12.缅怀玉局仙:怀念玉皇大帝。
13.玉槊俨相持:形容用玉制的武器对峙。
14.珠旒竟何所:珠旒是古代帝王冠上的一种装饰物,这里比喻佛光普照。
15.惟馀渥洼水:只有那清澈的水。
16.苍龙角牙露:形容山势险峻,有如苍龙的角和牙齿露出。
17.人间翻覆手:指人间世事多变。
18.烈日变烟雨:形容太阳被云雾遮住。
19.俗子眩炎凉:庸俗的人喜欢追逐名利。
20.三四错赋芋:指诗人写诗时,随意地写错了几个字。
21.道人笑视之:道士嘲笑世俗之人的行为。
22.万化随所遇:一切变化都随着自己的意志而发生。
23.幽鸟背人去:形容诗人远离喧嚣、回归自然。
【赏析】
此诗为题咏佛日山之作,诗人游览山景后,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诗的开头两句:“平生临平山,知诵藕花句。”诗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绘佛日山的美景,并引用了“藕花”这一典故,表达出对佛日山的喜爱之情。第三句:“轻帆几来往,山色澹如故。”诗人继续展开描绘,通过描写轻帆往来的情景,展现了佛日山的宁静与祥和。第四句:“宁知千万峰,中间著佳趣。”诗人进一步表达了自己对佛日山美景的赞美之情,认为其中蕴藏着许多值得欣赏的地方。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山中景物的描绘,展示了佛日山的美丽与神秘。如第五句:“萧萧苍髯翁,为指花城路。”这里的“苍髯翁”指的是一位长胡子的老者,他在这里为诗人指明前进的道路。第六句:“我来春正浓,天寒日将暮。”诗人来到佛日山时,正值春天最旺盛的时候,天气却逐渐寒冷起来。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佛日山的自然景观和诗人的心情变化。
第七句:“云深钟呗鸣,自喜得胜具。”诗人在这里描述了自己的心情,因为听到了钟声而感到欣慰,同时也为自己能够顺利到达目的地而感到自豪。第八句:“缅怀玉局仙,老笔扫朝雾。”诗人回忆起曾经在玉皇大帝手下工作的经历,并用老练的笔法扫除了早晨的雾气。这些句子都体现了诗人对佛日山美景的深深喜爱之情。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对佛日山周围环境的描绘,进一步表现了佛日山的美丽和神秘。如第九句:“玉槊俨相持,珠旒竟何所?”这里的“玉槊”指的是佛教的法器,而“珠旒”则是一种装饰物,诗人用它们来形容佛日山上的景色。第十句:“惟馀渥洼水,苍龙角牙露。”诗人用“渥洼水”和“苍龙角牙露”这两个词语来形容山上的泉水和岩石,展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接下来的句子,诗人通过对佛日山周围的其他景物的描述,进一步表现了佛日山的美丽和神秘。如第十一句:“人间翻覆手,烈日变烟雨。”这里的“翻覆手”指的是人间的变化无常,而“烈日变烟雨”则形容阳光被云雾遮挡的景象,暗示着佛日山的高远与神圣。第十二句:“俗子眩炎凉,三四错赋芋。”诗人用“俗子”和“芋”这两个词语来形容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和诗人自己,表达了对世俗的不满和自己追求自然之美的决心。第十三句:“道人笑视之,万化随所遇。”最后一句是诗人对佛日山美景的独特见解的表达,他认为一切都随着自己的意愿而发生,这与佛家的“因果报应”、“随缘”的思想不谋而合。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佛日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同时,诗中也充满了对世俗的不满和追求自然之美的决心,展现了诗人的个性和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