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之风天与高,三高之灵或可招。
小山以后无此作,具区笠泽空寥寥。
几从垂虹荡双桨,寓目沧浪独怊怅。
笔端不倒三峡流,欲遽招之恐长往。
前身陶朱今董狐,襟抱磊落吞江湖。
瑰词三章妙天下,大书深刻江之隅。
我来诵诗凛生气,若有人兮在江水。
扁舟独钓脍鲈鱼,茶灶笔床归甫里。
先生固是丘壑人,只今方迫功与名。
谢公捉鼻恐未免,便看林薮生风云。
他年事业满彝鼎,乞身归来坐佳境。
不嫌俗士三斗尘,容我渔蓑理烟艇。
【注释】
范吏部:唐代名臣,姓裴。唐宣宗时,曾为吏部尚书。三高祠:在浙江绍兴,纪念范仲淹、张浚、陆游三位名臣。
“天与”两句:三高祠是因三贤而建,所以风神犹存。
“小山”两句:三高祠虽已无此作,但遗风犹存,如具区(今浙江嘉兴)、笠泽(今江苏无锡)一带。
“垂虹”两句:范公垂虹桥,我独惆怅地注视着它,心中无限怅惘。
“笔端”两句:范公的诗才横溢,像三峡的水一样奔腾不息;他的文章深刻精辟,像江边的小洲那样幽静深远。
“我来”四句:我来到这里诵读范公的诗歌,凛然正气充溢胸中;仿佛有陶渊明、朱买臣这样的先贤出现在眼前。
“扁舟”四句:我乘着扁舟独自钓起鲜鱼来吃,茶灶笔床都带回家了。
“先生”四句:先生您本来就是胸怀壮志的人,现在正迫于功成名就的名利。
“谢公”四句: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捉鼻子怕自己失态,恐怕不免要犯颜直谏。
“林薮”四句:先生您将会遇到风云际会的时机。
“他年”六句:将来您的事业一定可以成功,功名地位也定会达到顶峰,那时您就可以辞官归隐,享受清闲的山水风光。
“不嫌”四句:先生不要嫌弃我这个俗人,请允许我渔翁般悠闲自在地生活。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读范仲淹《三高祠堂记》后的感想。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在宋仁宗至宋英宗四年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主持边防军事,抵御西夏的侵扰,颇有政绩。宋神宗即位后,他被召还朝任参知政事,主持新法,改革弊政。由于他的主张触犯了当权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被迫外放知颍州等处,最后以忧愤死去。范仲淹的一生,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一生,既有光辉的成就和崇高的品德,又有失败和挫折的痛苦。因此,后人把他比作“三贤”,即陶渊明、朱买臣、陆游。《三高祠堂记》就是赞颂这三人的作品。
范公祠在浙江绍兴,是为纪念范仲淹、张浚、陆游三位历史名人而建的。范氏父子都是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他们不仅文治武功,而且关心国家大事,对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范公祠里所陈列的碑刻文字,歌颂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并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这三人的赞美之情。范公祠的建筑古朴典雅,堂上悬挂着一幅巨大的匾额:“三贤堂”。
读罢范公祠的碑记,作者不禁想起自己的身世和遭遇,想到范公祠中的三贤们,不由得感慨万分。于是便写下了这首七律。
首联说三贤之祠在天上与天同高,三贤之灵在人间可招。这是说,三贤祠的崇高地位是与天的崇高地位相等齐的。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颔联写三贤祠没有这样的作品。三贤祠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它的精神却依然存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三贤祠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人们仍然怀念它;即使没有三贤祠了,人们还是怀念它的。
颈联写作者在垂虹桥畔徘徊不已。作者看到垂虹桥,想到了范公,想到他当年从杭州到京师时的情景,想到他后来被贬到永州时的心境。这里,作者运用了想象。
“笔端”两句写范公的文章像长江水一样奔腾不息;他的文章写得深得民心。这里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我来”四句写作者来到范公祠诵读范公的诗篇,感到十分振奋。作者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一是“陶朱”,二是“朱买臣”,这两个典故分别指陶渊明和朱买臣。陶渊明曾任县令,弃官归田。朱买臣是西汉时期著名学者,他因家境贫寒,向大司马将军公孙弘请求做门客,得以入仕朝廷,后升任大中大夫、平原都尉等职。作者在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达他对范公的崇敬之情。
“扁舟”四句意思是:我乘着小舟在湖上独自钓鱼,把茶灶、笔床都拿回家了。这几句描写了作者隐居生活的悠闲自得之情。
“先生”四句意思是:先生您本来是胸怀壮志的英雄豪杰,现在却要为了功名利禄而奋斗奔波;您一定要努力啊!作者在这里用了“捉鼻”这一典故。谢安年轻时曾有一次在别人面前抓自己的鼻子以示害羞,后来成为大家熟知的故事。作者在这里用这个典故,是为了讽刺那些趋炎附势之徒。
“林薮”四句意思是:将来您一定会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好时机。这里的“林薮”原指山林沼泽,这里用来比喻政治上的风云变幻。
“他年”六句意思是:将来您的事业一定可以达到鼎盛,功名一定也会到达顶峰;那时您可以辞官归隐,回到故乡享受美好的田园风光。
尾联意思是:请不要嫌弃我这个平凡的老百姓,让我也能过上悠然自得的生活吧。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春秋时期齐国宰相晏婴曾在楚灵王面前脱下帽簪表示谦卑,以示其谦逊有礼。作者用这个典故,是想表明自己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但也要有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这首诗语言朴实,意境开阔,情感真挚。作者通过对范公祠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范公的崇敬之情和对人生理想的向往之情。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前后照应,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