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闻兹山产奇石,东南宝之如尺璧。谁知狼藉乱如麻,往往嵌空类镵刻。
长安东风万岁山,搜抉珍怪穷人间。汴流一舸载数辈,径上艮岳增孱颜。
当时巧匠斫山骨,寘之河干高突兀。干戈动地胡尘飞,坐使奇材成弃物。
君不见黄金横带号神运,不数台城拜三品。只今零落荒草中,万古凄凉有遗恨。
木人漂漂不如土,坐阅兴亡知几许。行人沉叹马不前,石虽不言恐能语。
【注释】
灵壁:地名,在今河南。道傍:路边。怪石:指山石的奇特形状。饱闻:对某种事物了解得非常详细。兹山:这山。东南:方位词,这里指南方。产奇石:出产奇形怪状的石头。东南宝之如尺璧:把这块奇石比作价值千金的玉璧。狼藉乱如麻:意思是形容山中的奇石被砍伐的很散乱。往往:常常。嵌空类镵刻:是指这些石头的形状像刀刻出来的一样。长安:指当时的京城长安(今西安)。万岁山:指万岁峰,在长安城南面,是一处有名的风景区。搜抉:搜寻,挖掘。珍怪:奇珍异宝。穷人间:指使人间贫乏。汴流:汴水,指黄河。一舸:一艘船。径上:径直登上。艮岳:即“艮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增孱颜:使山显得更加瘦弱和苍老。当时巧匠斫山骨:当时的能工巧匠把山凿成斧劈的样子。寘之河干高突兀:放在黄河边高高耸立着。干戈动地胡尘飞:战争爆发,战火烧到大地上,到处是硝烟。坐使奇材成弃物:坐观着奇形怪状的石头变成了废墟。黄金横带号神运:用黄金腰带装饰身体,可以称神了。不数台城拜三品:不要说那些在台城(皇宫)中拜官的人。只今零落荒草中,万古凄凉有遗恨:如今只剩下一些零落的石头在荒野里,留下千古的凄凉和遗憾。木人漂漂不如土:指木头做的船只能漂浮在水上,没有土做成的船那么结实。坐阅兴亡知几许:坐在船上观看国家的兴衰,能知道多少呢?行人沉叹马不前:行走在路上的人深深地叹息,因为马蹄不能前进了。石虽不言恐能语:石头虽然不说话,但也许能够说话。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经过灵壁时所见到的奇景,并由此而引发的联想。诗的前半部分着重描写了灵壁道旁怪石的特点和它们遭到破坏的情景;后半部分则着重表现了诗人对这些奇石命运的感慨。
首联点出灵壁道旁怪石的特点和它们的价值,为全诗定下了基调。“饱闻”二字表明作者对灵璧道旁奇石的了解已经相当详细了。接着,以“东南宝之”概括了灵壁道旁奇石在当时的地位。由于作者对灵壁道旁奇石了解得相当详细,所以当他来到灵壁时,看到奇石被砍伐得非常散乱的情况时,不禁发出了“谁知”二句的感叹。这一感叹既表达了他对奇石被砍伐的惊讶,也反映了他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
颔联主要写灵壁道旁奇石被砍伐的情景。“长安”指唐代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市),“东风”指春风。《太平御览》卷九引《风俗通》说:“长安二月东风起,万物更生。”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长安城的春天来了,但是人们却不知道珍惜,反而大肆砍伐灵壁道两旁的奇石,使这些奇石被砍伐得十分分散。这一联通过描写长安城春天的景象以及人们砍伐灵壁道两旁奇石的情景,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堕落和人们的无知。同时,这一联还暗示了灵壁道两旁奇石被砍伐的原因,即由于人们的无知和贪欲所导致的。
颈联主要写灵壁道两旁奇石被砍伐之后的命运。“汴流”指开封的护城河水。《太平寰宇记》卷一〇八引《东京志》:“汴水又东合于泗水,谓之汴渠。”汴流一舸载数辈,径上艮岳增孱颜。意思是说,在汴河中只有一艘小船装载着几个采石工人,他们径直登上了艮岳这座大山,使灵壁道两旁的奇石变得更加瘦弱和苍老。这一联通过对汴河中小船的情景描写,进一步表现了灵壁道两旁奇石被砍伐之后的命运。同时,这一联还暗示了灵壁道两旁奇石被砍伐的严重程度,即这些奇石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无法再恢复原来的面貌了。
尾联是全诗的重点所在,也是作者对灵壁道旁奇石命运发出的感慨。“君不见”以下几句,是对前文所写的灵壁道旁奇石被砍伐的总结性议论。“黄金”两句,运用夸张手法,以“黄金腰带”比喻人的权势地位,以“台城拜三品”比喻人的富贵荣华。这些词语都是作者对灵壁道旁奇石价值的肯定,同时也是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讽刺。“只今零落荒草中,万古凄凉有遗恨”两句,则是作者针对灵壁道旁奇石被砍伐之后的命运发出的感慨。这两句话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灵壁道旁奇石被砍伐的惋惜之情,而且也揭示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现状的忧虑和担忧。最后一句“木人漂漂不如土”,则是对整个诗句的总结,意谓木头做成的船只能漂浮在水上,而土做成的船却能承受住风雨的冲击,因此它比木头做成的船更能经得住考验。这里的“木人”指的是灵壁道旁奇石,“土人”则是相对于“木人”而言的,暗指作者自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与灵壁道旁奇石相比,作者是更能经受住考验的人。
这首诗通过对灵壁道旁奇石被砍伐前后的不同情况的描写,以及作者对此发出的一系列感慨,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