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鳌赑屃随西行,势欲吸尽西江清。是谁缭以千丈城,欲去不去岂不灵。
化为青山镇东溟,首冠窣堵双峥嵘。安舆从东喜逢迎,笑指鳌背同来登。
春残雨足绿阴成,山鸟相和声咿嘤。自从半山经小亭,仰望巨石扶轩楹。
千山万山拥翠屏,阴霾扫静纤云兴。翠微下有长江横,衮衮不尽千古情。
广轩俯瞰万瓦平,佳处历历堪指名。雪蓬蹙云连曲肱,蜂房蚁垤栖残僧。
扶栏更上三两层,一览物象无遗形。徙倚未厌茗碗倾,长啸两腋清风生。
亲颜甚怡轮为停,我亦色笑喜不胜。愿我双亲俱遐龄,方瞳炼颜华发星,如此两峰相对青。

【注释】:

  1. 巾山: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2. 两鳌赑屃随西行:指两条巨鱼(鳌)背着两块石头(赑屃),随着水流向东而去。
  3. 势欲吸尽西江清:指两条巨大的鱼儿,想要把西江的水都吸干。
  4. 缭以千丈城:用千丈长的城墙环绕着它们。
  5. 欲去不去岂不灵:想要离开这里,又怎能离开?这是多么的灵验。
  6. 化为青山镇东溟:被化成龙,镇守在东海之上。
  7. 首冠窣堵双峥嵘:头高过一般的山峰,峥嵘有力。
  8. 安舆从东喜逢迎:安坐的车子跟随着它从东方而来,高兴地迎接。
  9. 笑指鳌背同来登:笑着指着鳌鱼的背脊,好像一同登上了山顶。
  10. 春残雨足绿阴成:春天过去了,雨水也停歇了,绿色的树荫形成了。
  11. 山鸟相和声咿嘤:山上的鸟儿互相应和,发出咿呀的声音。
  12. 自从半山经小亭:从山腰经过一个小亭子。
  13. 仰望巨石扶轩楹:抬头望着一块巨石扶着轩窗的横梁。
  14. 千山万山拥翠屏:无数的山峦围绕着翠绿的屏风,形容山色青葱,景色秀丽。
  15. 阴霾扫静纤云兴:阴霾消散,天空变得明朗起来。
  16. 翠微下有长江横:翠绿的山色下面有长江流淌。
  17. 衮衮不尽千古情:滚滚的江水,流淌着无尽的历史情感。
  18. 广轩俯瞰万瓦平:广阔的轩窗俯瞰着平坦的房顶上堆积的瓦砾。
  19. 佳处历历堪指名:美好的景致历历在目,都可以指名道出。
  20. 雪蓬蹙云连曲肱:白色的积雪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形成一条弯曲的双臂。
  21. 蜂房蚁垤栖残僧:蜜蜂、黄蜂等的窝巢和蚂蚁筑成的小屋,栖息着一些已经死去的僧人。
  22. 扶栏更上三两层:扶着栏杆往上爬了三层或两层。
  23. 一览物象无遗形:一眼看去,所有的事物都看得清清楚楚,没有遗漏。
  24. 徙倚未厌茗碗倾:徘徊观望,舍不得喝茶直到茶水都倾倒了。
  25. 长啸两腋清风生:张开两臂畅快地长啸,感觉两腋中吹来了阵阵清风。
  26. 亲颜甚怡轮为停:看到亲人的容颜很高兴,于是车停了下来。
  27. 我亦色笑喜不胜:我也非常快乐到不能自已的地步。
  28. 愿我双亲俱遐龄:祝愿我的双亲都能长寿健康。
  29. 方瞳炼颜华发星: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面容如炼丹一般美丽,发丝却像是星星一样闪烁。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自然山水的诗作。全诗写景抒情,意境优美,语言简练流畅,富有诗意。诗人通过自己的观察感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山水画卷,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美景的热爱之情。
    诗的开头四句写巾山的美丽景色,形象生动。“两鳌赑屃随西行”,“谁”字引出了下文,表现了作者的惊讶与赞叹之情。接着四句写巾山的美态,既有雄健之美,又有秀美之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巾山之中,感受其壮丽的景象。
    接下来六句写巾山周围的环境和景物,进一步烘托出巾山的美。诗人通过对山、水、石、云、江等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让人陶醉其中。尤其是最后两句,将巾山与长江并置,表现出巾山的高耸入云、气势磅礴。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美好回忆和深厚感情。
    最后十二句写诗人游览巾山的感受。诗人在游览巾山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美景和感受,心情十分愉悦。特别是最后四句,诗人将自己比作一个游子,带着亲情和友情,来到了巾山脚下,准备开始攀登之旅。他一边欣赏着风景,一边品味着茶香,感叹时光飞逝、岁月如梭。这种情感表达得非常真挚感人,使人产生共鸣。
    整首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由远及近,由景及人,层层深入,步步紧逼。诗人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同时,诗歌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