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画法书环四壁,中有米家真宝石。
群峰森耸外涧流,他物虽奇敢争席。
旧属半山老仙人,佛印乞之如乞邻。
阿章有力负之走,一时攘取成纷纶。
此石天然非琢磨,是时有水生岩阿。
至今研池尚馀润,岁月既久惜不多。
几年徒见士夫说,一旦喜看形偃月。
傍连玉立两於菟,主人照映冰壶澈。
陈侯之富可敌国,会有宝光惊四塞。
呼童吸尽研中水,更为轻翻玩奇刻。
不堪回首江南李,空唱多愁似春水。
不如此石千载传,玉砌雕栏等糠秕。
宝晋得之真不易,身后宁知亦轻弃。
只今传玩知几人,当日琐窗空自秘。
端歙争名南北部,勿向雷门扬布鼓。
相台渴瓦更不须,只合觚棱荫风雨。
【注】陈顺之:名不详。灵壁石砚山:在安徽省宿县西北灵壁县,因产石砚而闻名。
【译文】:灵璧县出产的砚台,四周有画、有书法,是名贵的文房四宝。其中最珍贵的是一块米芾的真迹石砚。它周围群山森然耸立,涧水潺潺,其他物品虽然奇特,但也不敢和它争席。这块石砚原属半山老仙人所有,佛印曾把它当作珍宝向人乞求,阿章曾把它背走,一时之间,人们争相争夺。这块石砚天然无雕琢,是时有泉水从岩石中涌出,才使这块石砚有了光泽。到现在研池还有余润,岁月既久,也舍不得轻易使用它。这几年只看见士夫们说这块砚台,有一天高兴看到形如偃月。旁边连着两座玉立的山峰,主人照映着它像冰壶一样清澈。陈侯的富饶可以敌国,将来会有一个宝光惊天动地。呼童吸尽研中水,更把石砚轻轻翻动观赏奇特的刻纹。不能回头去江南李家,白白唱多愁似春水的歌曲。不如这块石头千载流传下来,像玉石砌成栏干一样珍贵。宝晋得到它真的不容易,身后又怎么知道也会被轻易丢弃。现在传玩的人知道有几人,当初只有窗子上的琐窗空自秘藏。端歙两地竞名南北部,不要在雷门前扬起布鼓。相台渴瓦更不须,只合觚棱荫风雨。
赏析:这首诗以“陈顺之灵壁石砚山”为题,描绘了一块米芾真迹石砚的来历、特点以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首联写石砚的外观特征,突出其珍贵与独特。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绘石砚的形状和质地,将一块普通的石砚比作名家画作和书法作品,显得十分珍贵和高雅;同时,也暗示了石砚上所刻的名家书法和绘画作品也是价值连城的。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石砚的外在特征,更表达了对石砚背后故事的兴趣和好奇。
颔联进一步描绘了石砚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周围的群山峻岭、涧水潺潺构成了一个宁静祥和的画面,与其他物品相比,石砚显得更加独特和引人注目。这句诗不仅描绘了石砚所在的地方,更展现了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时,也为下文石砚的故事铺垫了背景。
颈联转向叙述石砚的历史渊源和曾经的主人。这里提到石砚原属于半山老仙人,佛印曾把它当作珍宝向他人乞求,阿章也曾把它背走,一时之间成为人们争相争夺的对象。这两句诗通过描述历史上的石砚主人,展示了石砚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文化价值。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石砚的喜爱和珍视程度。
尾联则是对石砚本身及其价值的赞美和感叹。诗人用“宝晋得之真不易”来形容石砚的难得和宝贵,用“身后宁知亦轻弃”来表达对石砚未来可能的命运的担忧。这两句诗不仅赞美了石砚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也表达了诗人对石砚未来的关切和期望。
整首诗以“陈顺之灵壁石砚山”为主题,通过对石砚的描述和赞美,展现了石砚的美丽、独特和文化价值。诗人通过对石砚的描写和感慨,表达了对石砚的喜爱和敬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传承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