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岁癸丑,群贤会兰亭。
流觞各赋诗,风流见丹青。
右军草禊序,文采粲日星。
选文乃见遗,至今恨昭明。
字画最能意,自言胜平生。
七传到永师,袭藏过金籯。
辩才尤秘重,名已彻天庭。
屡诏不肯献,托言堕戎兵。
妙选萧御史,微服山阴行。
谲诡殆万状,径取归神京。
辩才恍如失,何异敕六丁。
文皇好已甚,丁宁殉昭陵。
当时冯赵辈,临写赐公卿。
惟此定武本,谓出欧率更。
采择独称善,遂以镌瑶琼。
流传迨五季,皆在御寝扃。
耶律残石晋,睥睨不知名。
意必希世宝,毡裹载辎軿。
帝𤜱既北去,弃与朽壤并。
久乃遇知者,龛置太守厅。
或云政宣闲,此石归绍彭。
又言入内府,宣取恐违程。
焚膏继短晷,拓本手不停。
叠纸至三四,肥瘠遂异形。
南渡愈难见,得者辄相矜。
我见十数本,对之心欲酲。
【赏析】
此诗是作者为汪季路藏有王羲之的《修禊序》所作的题跋。从诗的内容看,这是一篇对王羲之的《修禊序》进行评价和颂扬的文章,其目的在推崇《修禊序》,并把《修禊序》与王羲之的书法相联系,从而表明自己对王羲之书法的推崇和爱好。
诗的前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兰亭聚会的情景,引出了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唐代被推到了极至,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因此,人们争相收藏、摹写他的字迹。诗人在这里,首先指出兰亭集会时,王羲之的书法已名闻天下。
诗人又指出,当时人们竞相摹写王羲之的书法,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这充分说明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当时是多么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对他的作品是多么地珍视。
诗人又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在唐代达到了高峰。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是千古流传的经典,值得后人学习。因此,他们纷纷效仿王羲之的笔法,创作出了许多优美的书法作品。
诗的中间部分,诗人开始对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进行评价。他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唐代达到了高峰,而且在历史上也无人能及。这是因为,他的书法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无论是从字形、笔画还是从章法布局上看,王羲之的书法都堪称一绝。
诗人又进一步指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成为千古流传的经典,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这种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使得人们在欣赏他的书法作品时,不仅能够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思想,还能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的评价和颂扬,表达了诗人对王羲之的深厚感情和崇高敬意,同时也展示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