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千载称兰亭,兰亭真迹藏昭陵。
只今定本夸第一,贞观临写镌瑶琼。
黄閍冈下得宝墨,古人烧砖坚于石。
大令亲书保母铭,况是当时晋人刻。
砖虽破裂文多全,妙画远过兰亭镌。
其间曲水悲夫字,骎骎欲度骅骝前。
我家阿连缚虎手,更得退堂方外友。
王君系出三槐家,参坐会文真耐久。
田丁初来献小砚,寻见津津若微溜。
细看背刻晋献之,永和仿佛在旁右。
亟访田家叩所从,始知墓崩随意取。
大砖支床得前段,掀倒浮屠全尾首。
字为十行行十二,百十有七二字漏。
交螭方壶不复见,贞石摧藏松亦朽。
我得此碑喜不寐,摩挲三叹叹未有。
兴宁甲子十四周,更阅三年仍乙丑。
若非洞晓未来数,安知八百馀年后。
坡翁应未见此志,金蝉之铭何绝类。
又知文章有暗合,智谋所见略相似。
钱清王千里得王大令保母砖刻为赋长句
【注释】:钱清,浙江温州府属县。王千里,王士祯,字子任,一字贻甫,号阮亭。大令,对高级官员的尊称。
【译文】:
书法名家千载都称赞兰亭,兰亭真迹藏在昭陵。
如今定本夸第一,贞观时临写镌上瑶琼。
黄閍冈下得到宝墨,古人烧砖坚如石。
王大令亲书保母铭,何况是当时晋人刻。
砖虽破裂文多全,妙画远过兰亭镌。
其间曲水悲夫字,骎骎欲度骅骝前。
我家阿连缚虎手,更得退堂方外友。
王君系出三槐家,参坐会文真耐久。
田丁初来献小砚,寻见津津若微溜。
细看背刻晋献之,永和仿佛在旁右。
亟访田家叩所从,始知墓崩随意取。
大砖支床得前段,掀倒浮屠全尾首。
字为十行行十二,百十有七二字漏。
交螭方壶不复见,贞石摧藏松亦朽。
我得此碑喜不寐,摩挲三叹叹未有。
兴宁甲子十四周,更阅三年仍乙丑。
若非洞晓未来数,安知八百馀年后。
坡翁应未见此志,金蝉之铭何绝类。
又知文章有暗合,智谋所见略相似。
【赏析】:这是一首题咏《晋护军府君铭》的诗。王大令即王士祯,清代诗人、学者。这首诗是王士祯游览钱塘西湖时所作,以赞美《晋护军府君铭》而名垂千古。王士祯于乾隆十七年(1752)游西湖时,看到一碑刻拓片,上面写着《晋护军府君铭》。“晋护军府君”,据《晋书·武帝纪》,是司马懿的第五个儿子司马昭。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后,追封司马昭为文帝。后来司马炎的儿子司马攸也被封为晋王,史称“司马文王”。所以,“晋”就是司马家的姓。“府君”,古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府尹”。因此,“晋护军府君”即司马文王的府尹。《晋书》卷四十五记载:“司马文王薨,帝临山三日不食。”这表示他对父亲司马昭的怀念。但司马昭生前曾想立自己的儿子司马炎为太子,但被大臣杨骏所阻。司马昭死后,杨骏便诬陷其长子司马师谋反,将他杀害。司马师之子司马昭,则被迫自杀。于是,司马昭被葬于景山南麓的修陵。司马昭死后,由其养子王戎扶柩至邺城,将遗骸葬于此地,并立庙祭祀。王戎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与王导同朝共政,两人关系亲密。王戎曾说:“丞相(王衍)死后应当埋葬在邺城里,他的儿子应当在洛阳当国丈。”王衍死后,他的儿子王恺继承爵位,封为琅琊王,居住在邺城。王戎认为“邺城是乱臣贼子的地方”,所以不愿去邺城守丧,而是到洛阳守丧。不久,王衍的儿子王衍被石勒杀,石勒要求王戎将他的灵柩运往北方。王戎推辞说:“我不忍心把死人的骨头送到万里之外。”石勒只好让他把王衍的尸体运回邺城。由此可见,王戎是反对司马昭葬在邺城的。然而王戎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为司马昭举行了葬礼。司马昭死前曾让侍从给他的养子王戎写信,信中说:“吾已葬毕,吾魂必当归晋氏矣。”王戎接到信后,立即派人把司马昭的信送回给司马昭,并告诉使者:“晋主(皇帝)的魂魄已经回来了。”司马昭知道以后,感叹地说:“吾不知复有王夷甫邪!”可见王戎对司马昭的怀念之情。
【注释】:钱塘,今浙江杭州市。
【译文】:
书法名家千载都称赞兰亭,兰亭真迹藏在昭陵。
如今定本夸第一,贞观时临写镌上瑶琼。
黄閍冈下得到宝墨,古人烧砖坚如石。
王大令亲书保母铭,何况是当时晋人刻。
砖虽破裂文全存,妙画远过兰亭镌。
其间曲水悲夫字,骎骎欲度骅骝前。
我家阿连缚虎手,更得退堂方外友。
王君系出三槐家,参坐会文真耐久。
田丁初来献小砚,寻见津津若微溜。
细看背刻晋献之,永和仿佛在旁右。
亟访田家叩所从,始知墓崩随意取。
大砖支床得前段,掀倒浮屠全尾首。
字为十行行十二,百十有七二字漏。
交螭方壶不复见,贞石摧藏松亦朽。
我得此碑喜不寐,摩挲三叹叹未有。
兴宁甲子十四周,更阅三年仍乙丑。
若非洞晓未来数,安知八百馀年后。
坡翁应未见此志,金蝉之铭何绝类。
又知文章有暗合,智谋所见略相似。
【赏析】:这是一首题咏《晋护军府君铭》的诗。王大令即王士祯,清代诗人、学者。这首诗是王士祯游览钱塘西湖时所作,以赞美《晋护军府君铭》而名垂千古。王士祯于乾隆十七年(1752)游西湖时,看到一碑刻拓片,上面写着《晋护军府君铭》。“晋护军府君”,据《晋书·武帝纪》,是司马懿的第五个儿子司马昭。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建立西晋王朝后,追封司马昭为文帝。后来司马炎的儿子司马攸也被封为晋王,史称“司马文王”。所以,“晋”就是司马家的姓。“府君”,古代官名,相当于现在的“府尹”。因此,“晋护军府君”即司马文王的府尹。《晋书》卷四十五记载:“司马文王薨,帝临山三日不食。”这表示他对父亲司马昭的怀念。但司马昭生前曾想立自己的儿子司马炎为太子,但被大臣杨骏所阻。司马昭死后,杨骏便诬陷其长子司马师谋反,将他杀害。司马师之子司马昭,则被迫自杀。于是,司马昭被葬于景山南麓的修陵。司马昭死后,由其养子王戎扶柩至邺城,将遗骸葬于此地,并立庙祭祀。王戎是东晋时期的名士,与王导同朝共政,两人关系亲密。王戎曾说:“丞相(王衍)死后应当埋葬在邺城里,他的儿子应当在洛阳当国丈。”王衍死后,他的儿子王衍被石勒杀,石勒要求王戎将他的灵柩运往北方。王戎推辞说:“我不忍心把死人的骨头送到万里之外。”石勒只好让他把王衍的尸体运回邺城。由此可见,王戎是反对司马昭葬在邺城的。然而王戎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为司马昭举行了葬礼。司马昭死前曾让侍从给他的养子王戎写信,信中说:“吾已葬毕,吾魂必当归晋氏矣。”王戎接到信后,立即派人把司马昭的信送回给司马昭,并告诉使者:“晋主(皇帝)的魂魄已经回来了。”司马昭知道以后,感叹地说:“吾不知复有王夷甫也!”可见王戎对司马昭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