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祖家住江东边,推择为吏心静渊。
朝朝趋邑过圮上,时见暗碛光煜然。
平时奉佛心至谨,建立塔庙崇诸天。
试令便介识所在,退公始得来其前。
挥锄去沙若有物,微见铜像伤其颠。
须臾众睹全体见,端严相好巧且坚。
迎归供养备精洁,我家旧物犹青毡。
铢衣飘摇俱梵相,珠缨垂袅穿淮蠙。
虽非丈六黄金身,他处像设无能先。
不知何人妙陶冶,底用五色增华妍。
自兹累叶永为宝,如以衣钵更相传。
是时承平最盛际,正在景德咸平间。
画工难貌天人妙,劫风不动神光圆。
益知佛教来已远,遍满震旦尊金仙。
慈悲无量应成祷,影响若与人周旋。
耳则闻音目可观,此有妙理谁能诠。
宝光焰焰拥身后,贝花叶叶俱成全。
顶戴天冠工莫及,中有一佛立不偏。
有孙是为乡先生,决科衣冠遂蝉联。
【注释】
江东:指江陵。江东边,即江陵东面。江东,长江以东,这里指江陵附近地区。
推择:推举任用。吏:官吏。心静渊,心境宁静如深水。
过圮上:在废弃的土堤上行走。圮(pǐ),倒塌的土墙。古代常将土堤作为官署和住宅,所以有土堤的地方就是官府或住宅所在地。
暗碛(qì):暗沙。光煜然:光明照耀的样子。
奉佛:虔诚地信奉佛教。至谨,极尽虔敬之心。
建立塔庙:建造塔寺供设佛像。崇诸天:尊崇诸天(天神)。
试令:请让。便介:即“便介士”,即“便士”。指僧人。识:认识。
退公:退去官职,归隐。来:来到。
挥锄:拿着锄头。有物,指铜像。
端严相好巧且坚:端庄严肃的面容,优美的姿态,精巧而坚固的形体。相好,容貌美好。巧且坚,精巧而坚固。
迎归:迎请回家。供养:供奉,侍奉。备精洁,非常精致清洁。
我家旧物犹青毡:家中的旧物品还保存着青色的毡子。青毡,青色的毡子。
铢衣:袈裟的一角,表示僧尼身份的标志。飘摇:随风飘扬的样子。
珠缨垂袅:下垂的长珠串。穿淮蠙(huò qiú):穿行在淮河一带的石头缝隙中。蠙(huò),石缝。
丈六金身,他处像设无能先:丈六金身,即佛身,身高八丈。他处像设无能先,别处的佛像没有比得上他的。先,首位。
妙陶冶:高明的雕塑艺术。五色,五种颜色。华妍,华丽鲜艳。
自兹累叶永为宝,如以衣钵更相传:从此世代相传成为宝贝,就像传衣钵一样不断传授。累叶,代代相传的意思。更,更加。
承平最盛际,正在景德咸平间:承平,太平时期。最盛,最为兴盛。景德、咸平年间,唐宋之际。咸平,宋太宗年号。
画工难貌天人妙:绘画艺术家很难画出天上人和神妙的形象。天人妙,天上的仙人和神仙的美妙形象。
劫风不动神光圆:大劫未到,神灵不散。神光,神光普照,指佛祖的光辉。
益知佛教来已远,遍满震旦尊金仙:更加知道佛教传入已经很久远了,佛教遍及整个中国,人们尊崇佛祖。
慈悲无量应成祷,影响若与人周旋:菩萨有大慈大悲的胸怀,应能感应祈祷者的愿望,影响也如同与人为善。
耳则闻音目可观,此有妙理谁能诠:耳朵可以听到声音,眼睛可以看到影像,这其中的道理真是精妙无比,谁能解释清楚呢?耳、目、听、看,都是人的感官活动,但只有听觉可以感受到声音,视觉能够看到影像。妙理,微妙的道理。
宝光焰焰拥身后,贝花叶叶俱成全:佛光辉煌灿烂,环绕着我们的身体;佛光下,贝壳花片纷飞缭绕,形成一片花叶。贝花是佛前的供品,叶子代表佛经中的教诲。成全,圆满完成。
顶戴天冠工莫及:头戴金饰的帽子(天冠)工艺精巧无与伦比,但仍然比不上佛祖头上的一顶金冠。顶戴,头顶上的装饰物。这里比喻佛祖头上的金饰。工,精美。莫及,赶不上。
中有一佛立不偏:中间有一位佛站立在那里,一点也不偏斜。中有一佛,中间一位佛,即释迦牟尼佛。立不偏,端正地站立着不倾斜。
有孙是为乡先生,决科衣冠遂蝉联:我的孙子是个读书人,科举考试一定能够高中状元,连续多年名列前茅。乡先生,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呼。决科,科举考试中选。蝉联,连年考中。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借咏铜佛像抒发自己对佛法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怀念之意。
前四句写铜佛像的来历和外貌。“鼻祖家住江东边”点明铜像的家世背景,即它来自江东一带;“推择为吏心静渊”写其被推举为官员时的心态,意在表现它的内心世界之平和与淡泊。后四句描述铜像的外在美态。“朝朝趋邑过圮上”写铜像在经过废弃的土地时的情形,“时见暗碛光煜然”写铜像在黑暗的沙地上发出的光亮犹如璀璨的星辰一般耀眼夺目;“平时奉佛心至谨”“建立塔庙崇诸天”则是写铜像在供奉和崇拜中表现出的虔诚心态和对诸神的崇敬之情。这几句既写出了铜像的外形之美,又表达了诗人对铜像内心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接下来四句主要写铜像的内质特征。“须臾众睹全体见”写众人见到铜像时的情景;“端严相好巧且坚”写铜像端庄严肃的面容、优美的体态以及精巧而坚固的造型;“迎归供养备精洁”写信徒们将铜像迎回供奉并精心打扫清洁;“我家旧物犹青毡”写铜像虽然不是自己的家族之物,但依然保留着青色的毡子作为陪嫁物。这几句描写了铜像的外在特征及其被供奉的过程。
接着四句进一步写铜像的内在精神内涵。“虽非丈六黄金身”写即使是铜铸成的佛像也不是真正的肉身黄金所塑成;“他处像设无能先”写其他地方的佛像无法与之相比;“不知何人妙陶冶”则是说不知是谁高明地雕塑出了如此精美的铜佛像;“底用五色增华妍”则是说不需要五彩斑斓的色彩来增加它的华丽色彩。这几句写铜像的外在特征及其被供奉的过程,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四句主要写铜像的传承意义和价值。“自兹累叶永为宝”写铜佛像历经千年仍然珍贵无比;“如以衣钵更相传”,意在说明铜佛像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承载了佛陀教诲和文化精髓的载体;“是时承平最盛际”,意在说明在国泰民安的时代背景下,佛教得到极大的发展;“正在景德咸平间”,意在说明在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至1007年)佛教达到了鼎盛时期;“画工难貌天人妙”写画家难以描绘出天人之美;“劫风不动神光圆”写佛祖的光辉普照而不为劫运所动摇;“益知佛教来已远”,“益知”是“越发地知道”的意思;“遍满震旦尊金仙”,“震旦”是“中国”的意思,意思是佛教已经遍布中国,人们尊重并崇拜佛祖;“慈悲无量应成祷”,意在说明菩萨有大慈大悲的胸怀;“影响若与人周旋”,意在表达菩萨的影响如同与人为善一样;“耳则闻音目可观”,意在表达佛光可以听到声音、眼睛可以看到影像;“此有妙理谁能诠”,意在表达其中包含了极为微妙的道理,谁又能说得明白呢?
全诗通过咏铜佛像这一具体事物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对于佛教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内心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