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曾上三茅山,千岩万壑穷跻攀。
烟霏空翠不可状,弟兄联骑欣清闲。
回头五十有馀载,至今梦境犹班班。
初从崇禧入仙境,元符玉晨纷幢幡。
草庵精舍不知数,各占山麓清溪湾。
蓑衣相见黑虎谷,苍然白发犹朱颜。
延之土窟款清论,桃皮酿酒无留残。
达道所居更奇绝,万山开豁如重关。
一山巉岩似笔格,耸秀正矗湖中间。
白马真人尚生气,长史旧井藏馀丹。
异石若碎还复合,豢龙几处多澄澜。
华阳洞门闭已久,传闻亦有游其藩。
抚掌浮沤涌如沸,仙人捧石手可扳。
最奇无如大茅峰,千寻直上天市坛。
中峰小峰如雁行,下视堆阜罗烟鬟。
三君司命时归降,往往天风吹佩环。
人言春日羽衣会,胎禽终日来飞翻。
玄帝大鼎秦皇璧,丹砂六千在流泉。
地无虺虎与荆棘,但有众药堪延年。
【注释】
- 少年曾上三茅山:指少年时期曾经攀登过三茅山。
- 烟霏空翠不可状:形容山峰云雾缭绕,青翠欲滴,难以用语言形容。
- 弟兄联骑欣清闲:兄弟俩骑马一同游玩,心情轻松愉快。
- 回头五十有馀载:回首过去已有五十多年。
- 至今梦境犹班班:至今梦中还仿佛在经历当年的事情。
- 初从崇禧入仙境,元符玉晨纷幢幡:最初跟随崇禧进入仙境,元符年间的清晨如同缤纷的旗帜飘扬。
- 草庵精舍不知数,各占山麓清溪湾:有许多简陋的草屋和寺庙,分别坐落在山脚的清溪之旁。
- 蓑衣相见黑虎谷,苍然白发犹朱颜:穿着蓑衣在黑虎谷相见,虽然满头白发却依然保持着红润的面色。
- 延之土窟款清论,桃皮酿酒无留残:在延之的土窟中款待友人进行清谈,用桃花皮酿出的酒毫无浪费。
- 达道所居更奇绝,万山开豁如重关:隐居之所更是神奇无比,万山环绕,仿佛是重重叠叠的关口。
- 一山巉岩似笔格,耸秀正矗湖中间:一座山崖峭立,犹如笔锋般直立在湖中央。
- 白马真人尚生气,长史旧井藏馀丹:白马真人依然充满活力,长史旧井里仍然保存着剩余的丹药。
- 异石若碎还复合,豢龙几处多澄澜:奇特的石头有时碎裂后又重新组合,养有龙的地方经常有清澈的水波荡漾。
- 华阳洞门闭已久,传闻亦有游其藩:华阳洞门已经关闭很久了,但据说也有人游览那里。
- 抚掌浮沤涌如沸,仙人捧石手可扳:用手指轻轻一抚,水面泡沫翻滚就像沸腾的开水,仙人捧着一块石头可以轻易地举起它。
- 最奇无如大茅峰,千寻直上天市坛:最奇特的莫过于大茅峰,直插天际好像要连接天上的集市。
- 中峰小峰如雁行,下视堆阜罗烟鬟:中峰和小峰像排列成行的雁鸟,向下看可以看到密集的山丘像是覆盖着烟雾的发髻。
- 三君司命时归降,往往天风吹佩环:三位神仙掌管命运,时常降临人间,他们常常被天风吹拂着佩饰环响。
- 人言春日羽衣会,胎禽终日来飞翻:人们传说春天时节会有羽衣盛会,各种生灵总是在飞翔翻腾。
- 玄帝大鼎秦皇璧,丹砂六千在流泉:玄帝的大鼎和秦始皇的玉璧,丹砂六千在流动的泉水中。
- 地无虺虎与荆棘,但有众药堪延年:土地没有毒蛇猛兽和荆棘丛生,只有各种药材可以让人延年益寿。
【赏析】
此诗写诗人游三茅山后感怀之作。三茅山又名句曲山、茅山、句曲阜等,为我国东南名山之一。这首诗作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诗人四十岁时,因受奸佞排挤而隐居于此。
“少年曾上三茅山”,点出了诗人游历三茅山的经历。“烟霏空翠不可状”,以朦胧缥缈的山水描绘出一种空灵幽寂的境界。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三茅山的景色,也暗喻诗人当时的心境,既高远又迷茫。
“弟兄联骑欣清闲”,诗人回忆当年与兄长一起骑马游览三茅山的情景,那种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回头五十有馀载”,时光荏苒,转眼之间,诗人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岁月流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初从崇禧入仙境”,诗人回忆起当初跟随崇禧进入仙境的经历。“元符玉晨纷幢幡”,用玉晨、元符等神话色彩浓厚的词语,描绘出仙境中的景象,既神秘又美丽。这两句诗既展现了诗人对仙境的美好向往,也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遗憾。
“草庵精舍不知数”,诗人描绘了自己隐居草庵、精舍的生活。“各占山麓清溪湾”,这里的草庵、精舍都是诗人自己亲手搭建的,它们都坐落在美丽的山麓清溪之旁。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和惬意,也表达了他对山林之美的热爱和赞美。
“蓑衣相见黑虎谷”一句,诗人描述了自己与朋友在黑虎谷相见的场景。“苍然白发犹朱颜”,尽管自己的头发已经斑白,但脸上依旧保持着红润的光泽,这体现了诗人对自己容颜的自信和骄傲。
“延之土窟款清论”,“桃皮酿酒无留残”,诗人回忆了自己与朋友在延之土窟中款待友人、品尝桃花皮酿酒的情景。这几句诗既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也展示了诗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享受。
“达道所居更奇绝”,诗人赞叹自己所居之处的神奇和不凡。“万山开豁如重关”,这里的万山仿佛是一座座重门,既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一山巉岩似笔格”,“白马真人尚生气”,“长史旧井藏馀丹”,这三句诗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夸张手法,描绘了三茅山中的各种奇特景象。这些景象既展现了三茅山的神奇美丽,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造化的感叹和欣赏。
最后两句诗“异石若碎还复合,豢龙几处多澄澜”和“华阳洞门闭已久”、“仙人捧石手可扳”、“最奇无如大茅峰”等,进一步展现了三茅山的神奇和美丽。这些诗句既富有诗意,又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充分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