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掘骊山起老师,竹林灯火共心期。
年来后学轻前辈,看彻皋比罢讲时。
诗句释义及赏析
注释:
- 谁掘骊山起老师 - 这句话可能是对“谁为横渠(张载)”的引用,暗指是谁挖掘了骊山来发现或者重振张载的学问。张载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提倡气、性等概念,其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处用骊山象征张载的思想被重新发掘和重视。
- 竹林灯火共心期 - “竹林”可能指的是张载常居的竹林精舍,而“灯火”则象征着夜深人静时的思考与讨论。这里的“心期”表达了一种共同追求或期望的心情。
- 年来后学轻前辈 - 这里指出了年轻一代对于前人的轻视或不重视的态度,这反映了古代学术传承中的一种现象。年轻学者可能认为前辈的理论已经过时或者不够先进,因此不再给予足够重视。
- 看彻皋比罢讲时 - “皋比”通常指古代悬挂在讲台上的象牙或者木制的教鞭,用来指示时间。此句可能描述了讲课结束的时刻。”看彻”表明了彻底理解或者透彻洞察,”罢讲时”则强调这是在一个课程讲解结束后的时刻。
译文:
谁像骊山下挖掘出张载老师那样?
我们在竹林深处共享着灯火通明的夜晚,一起探索学问的心。
年复一年,年轻学者们总是轻易忽视前辈的知识,直至他们真正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直到有一天,当讲台的皋比落下,我们终于明白了知识真正的价值。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张载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怀念和尊敬。通过描绘与张载相关的场景——如挖掘他的思想、在竹下学习以及在课堂结束时的深刻体会——诗人展现了对知识传承的重视和年轻一代对前辈智慧的重新认识。诗中的意象“竹林灯火”和“皋比”也富含深厚的文化意涵,不仅代表了学术探讨,也是对知识传承和道德教化的一种象征。整体来看,诗歌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态度变化,强调了知识和智慧的重要性以及持续学习和思考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