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落秋窗烛灺红,想弹九辩入丝桐。
荃衡岂不如葵菽,谁继豳风补楚风。

吟落秋窗烛灺红,想弹九辩入丝桐。
荃衡岂不如葵菽,谁继豳风补楚风。

诗句释义与赏析

  • “吟落秋窗烛灺红”:诗人在秋季的夜晚,独自吟诵诗歌,烛光摇曳,仿佛是红色的余晖。这里的“烛灺红”形容蜡烛燃烧后留下的痕迹,以及由此带来的温暖和光亮。
  • “想弹九辩入丝桐”:诗人想象自己弹奏着《九辩》这首古代的乐章,通过琴声传达情感。这里的“丝桐”指的是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
  • “荃衡岂不如葵菽”: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即是否所有的美好都不如葵菜和豆类。这里用“荃衡”比喻美好的事物,而“葵菽”则代表简单、朴实的事物,通过对比强调自己的独特价值。
  • “谁继豳风补楚风”:诗人表达了对继承和发展前人文化传统的期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丰富和补充那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这里的“豳风”和“楚风”分别代表了北方的农耕文化和南方的水乡文化,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融合。

关键词注释:

  1. 吟落秋窗烛灺红:描述了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宁静的夜晚,独自坐在窗前,手持点燃的蜡烛,周围环境显得格外寂静,但内心的思绪却如同烛光一般明亮。
  2. 想弹九辩入丝桐:通过想象自己弹奏《九辩》,表达了一种追求高雅艺术形式的愿望。这里的“九辩”是一种古代的乐章,代表着高深的艺术造诣。
  3. 荃衡岂不如葵菽:通过对比“荃衡”(美好的事物)和“葵菽”(简单朴实的事物),诗人表达了对不同事物的欣赏,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生活本质的理解。
  4. 谁继豳风补楚风:诗人在这里提出了自己对于文化传承的看法,希望自己能够像继承和发扬北方(豳)和南方(楚)的文化一样,继续传递和丰富现有的文化资源。

诗词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引出了对文化传承的思考。诗人以烛光为引,将读者引入一个充满思考的场景。通过对比“荃衡”和“葵豆”,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反映了他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最后,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希望后人能够继续这种文化传统,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此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化传承的执着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