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
田家当此时,村舂响相答。
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
更须水转轮,地碓劳蹴踏。
【注释】
娟娟:形容月光明亮的样子。
簌簌:形容风吹落叶的声音。
田家:指农家。此时:指农忙时节。
村舂(chōn):古代一种以木棒击打谷物的工具。响相答:指村里的杵臼相互应答的声音。
行闻:听见,听到。炊玉香:炊烟袅袅升起,如玉屑飘落。
流匙滑:指用杵臼捣米时的动作,勺子在臼内来回滑动。
更须:还要。转轮:指水车,利用水流的动力推动磨石或碾子转动。地碓(dí):古代的一种舂米工具,用脚跺踏使米粒脱壳。蹴踏(cù tà):用脚踏地使舂物翻动。
【赏析】
《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无名氏所作的组诗,共十六首。这是第二十二首。这首诗描写了农家繁忙的劳动景象。首四句写月明风凉之夜,农民在田间忙于播种的情景,突出了一个“勤”字。后四句写农民们辛勤劳动的场面,突出了一个“忙”字。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清幽恬淡,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农民的艰苦生活和他们朴素的感情。
首句“娟娟月过墙,簌簌风吹叶”,描绘了一幅月夜下农人忙碌的景象:“月过墙”形象地表现出月亮的光辉洒满了田野;“簌簌风吹叶”则写出了风声和树叶沙沙作响的声音,表现了风的轻柔和大自然的静谧。这两句诗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农人劳动时的环境和氛围,而且通过月色、风声和树叶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为下文的描绘奠定了基调。
接下来四句“田家当此时,村舂响相答。”进一步描绘了农人在田间劳作的情形。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田家的劳动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这里的“田家”指的是农人,而“此”字则表明了时间的特定性,即农忙时节。农人们正在忙着播种,他们的动作是那么专注和细致,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舞蹈。而“村舂响相答”则形象地表达了村民们相互协作,共同劳动的情景,他们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成为了这幅画面中最生动的部分。
诗人转向听觉描写,通过“行闻炊玉香,会见流匙滑”两句来描绘农家生活的另一种景象。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炊烟比作玉屑,既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又赋予了炊烟一种高雅而神圣的气质。而“流匙滑”则形象地描绘了用杵臼捣米的细腻动作,勺子在臼内来回滑动,声音清脆悦耳。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温馨与和谐,还通过听觉感受传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转向触觉描写,通过“更须水转轮,地碓劳蹴踏”两句来描绘农家生活的艰辛和劳累。这里,诗人再次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水车的转动比作车轮滚动,将舂米的劳动比作脚步踩踏。这种夸张的描述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还揭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整首诗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个角度展现了农家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对农人勤劳品质的赞美,也有对他们辛劳生活的同情。通过对农人生活的细致入微的描绘,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