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精神全魏汉,文章波澜似春秋。
可是中州著不得,江南已远更宜州。
江夏别鲁直送之宜州
翰墨精神全魏汉,文章波澜似春秋。
可是中州著不得,江南已远更宜州。
【注释】:
魏汉:指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以及苏辙的《六国论》。
着不得:留不下来。
中州:中原地区,这里指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在江夏(今武汉武昌)与挚友黄鲁直辞别后,乘船往宜州(治今广西宜山),途中作歌以抒怀寄意。
首联两句,是说苏门四学士的文章和书法,都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名篇佳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翰墨精神全魏汉”,用“全”字突出了文章的艺术成就,表明诗人对苏门四学士文词的推崇。“文章波澜似春秋”,则是从内容上评论他们的文章,认为他们的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有如春秋时各国的政治斗争。
第二联两句,是说苏门四学士的文章才华很高,但是,由于当时朝廷政治腐败,他们的文章无法施展才华。“文章波澜似春秋”一句,既点出了文章的内容,又暗含了当时的政局。这两句诗,既是对友人的勉励,也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第三联两句,是说友人虽然才华出众,但是不能在中原施展才华,只能在江南一带发展。“江夏别鲁直”一句,是写朋友离别的情景;“更宜州”一句,既写出朋友要离开江南到北方去,又暗示出他要去的地方是偏僻的宜州(今广西宜山)。这一联是前两联的深化,既有对友人的同情,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整首诗语言朴实,但感情却十分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