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春过半,稚绿已侵花。
又见拳抽蕨,相将舌吐茶。
川原美如画,卉木烂成霞。
红旆思行乐,黄紬忆放衙。
榆年许憔悴,芳景自纷华。
但有书为圃,不妨涵圣涯。
【译文】
春已过半,稚嫩的绿叶已经开始侵入花朵。又看见拳曲的蕨叶抽出新芽,舌头吐出了茶芽。平原原野上美景如画,花卉植物烂漫成霞。红色的旗帜思念着行乐,黄色的绸缎回忆起放衙。年轻的榆树已经憔悴不堪,芳美的景色自相纷扰。只要能够读书种地,何必要追求名利之涯。
【注释】
和南塘赋东轩春日即事:和诗是作者对友人南塘所赋东轩春景的和诗。赋:吟咏。
十分春过半:春天已过去一半。
稚绿:指初长成的幼嫩绿色树叶。
又见拳抽蕨:看见拳曲的蕨苗开始发芽。
相将舌吐茶:指茶叶开始萌发,像舌状。
川原美如画,卉木烂成霞:原野山川景色美得像画一样,花木烂漫如同朝霞。
红旆(pèi):红色旗幡。旆:古代军用旗帜的一种。
黄紬(chóu):黄色丝绸。
榆年:年轻的时候。
许憔悴:已经非常憔悴。
芳景:美好的春光。
但有书为圃:只要有书可以耕种。
不妨涵圣涯:不妨在圣贤的境界里修养自己。
【赏析】
此篇是作者对友人南塘所赋东轩春景的和诗。“和”即唱和,是古代诗文中互相酬答的传统形式,诗人与朋友相互应和、唱和,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诗是诗人对友人南塘所作《东轩春日即事》的和作。
首句“十分春过半”点出时令节序,暗示着春天已经过去了一半。接着,诗人描绘眼前景物:“稚绿已侵花。”嫩绿的新叶已经染上了春天的余色,悄悄地侵占着花的颜色。这两句看似简单的描写,实际上蕴含丰富的感情。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细腻描摹,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诗人通过观察,发现春天的气息已经悄然而至,春天的美丽已经悄然绽放。这是对春天的美好赞美,也是对春天的期待和向往。
诗人继续描绘眼前的春日景色:“又见拳抽蕨,相将舌吐茶。”这里,诗人用“拳抽蕨”和“舌吐茶”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描绘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蕨菜刚刚发芽,就像人的拳头一样有力;而茶芽则像人的舌头一样细长,它们纷纷冒出地面,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这两句诗句不仅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观,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第三句“川原美如画,卉木烂成霞”,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原野美景。这里的“川原”指的是河流两岸的原野,而“卉木”则是指花草树木。诗人用“美如画”来形容原野的景色,用“烂成霞”来形容花草树木的美丽,表达了他对春天美景的赞美之情。诗人通过对春天原野美景的描绘,展现了他对春天的喜爱和欣赏。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和深刻理解。
第四句“红旆思行乐,黄紬忆放衙”,则是诗人对春日生活的描述。这里的“红旆”指的是红色的旗帜,象征着春天的喜庆和欢乐;而“黄紬”则是指黄色的丝绸,代表着官员的装束。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他对春天生活的喜悦和对官场生活的怀念。诗人通过对春日生活的描述,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第五句“榆年许憔悴,芳景自纷华”,则是诗人对年轻时期的感慨。这里的“榆年”指的是年轻时期,而“憔悴”则是指人因劳累或疾病而显得疲惫不堪的样子。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他对青春流逝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最后一句“但有书为圃,不妨涵圣涯”,则是诗人对人生的总结和展望。这里的“书为圃”指的是通过读书来种植智慧和美德,而“涵圣涯”则是指涵养圣人的境界。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态度和价值取向。他认为只要能够通过读书来种植智慧和美德,就不必过于追求名利之涯,可以在圣贤的境界里修养自己。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深远。诗人通过细致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成功地表达了他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感捕捉和对生活态度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