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访古独来游,万顷风烟一目收。
灵谷诸峰排槛出,巽溪几曲抱城流。
帆樯影乱汀洲晚,芦苇声寒雁鹜秋。
堕泪丰碑那得见,片云落日是襄州。
【注释】
拟岘台:题写岘山(即古时襄阳城)的名胜。岘山在今湖北襄樊市,为汉、唐名胜,有“天下第一山”之称。
我因访古独来游,万顷风烟一目收。
我因游览古迹而来,只见眼前万顷风光,尽收眼底。
灵谷诸峰排槛出,巽溪几曲抱城流。
从灵谷寺一带群峰中,有几处峰峦如屏风一般排列于阁下;从城下巽溪水边流过的几段曲折小河,环绕着古城,如同护卫着它的城墙一样。
帆樯影乱汀洲晚,芦苇声寒雁鹜秋。
傍晚时分,帆樯的影子映照在江中,与岸边的芦苇相互交错在一起;那凄冷的芦荻和雁鸭叫声,都预示着深秋来临了。
堕泪丰碑那得见,片云落日是襄州。
我站在这岘山上,望着那些曾经使后人为之流泪的丰碑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片残云和落日,它们也仿佛是襄州的见证。
【赏析】
《拟岘台》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一首七言古诗。陆游曾于乾道六年(1170年)至七年(1171年)两次入蜀,登临过襄州(今湖北襄阳),对襄州怀有深厚的感情。此诗是陆游在一次游历襄州时所做,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伤和对现实的失望之情,同时也抒发了他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句“我因访古独来游”,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是探访古代名胜,独自前来游玩。第二句“万顷风烟一目收”描绘了诗人登上岘山后的所见之景,万顷风光尽收眼底,让人心旷神怡。第三句“灵谷诸峰排槛出”,进一步描绘了岘山的自然景观,山峰如屏风排列在阁下,给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觉。第四句“巽溪几曲抱城流”,又描绘了岘山下的河流景象,几段曲折的小河围绕城池流淌,增添了一份灵动之感。
中间四句,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襄阳的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色。第五句“帆樯影乱汀洲晚”,以帆樯的影子映照在江中的景象,暗示了夕阳西下的美景。第六句“芦苇声寒雁鹜秋”,则通过芦苇的声音和雁鸭的叫声来渲染一种秋天的气息。第七句“堕泪丰碑那得见”,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之情,那些曾经让后人为之流泪的丰碑已经不复存在。第八句“片云落日是襄州”,则又回到了襄阳这个主题上,用片云和落日来象征襄阳的美丽和永恒。
最后两句“堕泪丰碑那得见,片云落日是襄州”,既是对前面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诗人感叹昔日的丰碑已经消失,但襄阳这片土地依然美丽,就像那片飘动的云彩和落日一样,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也抒发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