杖藜徐步兴何长,宛宛岚光接水光。
蝉噪荒林桐叶老,风回半野稻花香。
却过萧寺寻僧话,又入松轩卧晚凉。
雨后微云山更好,与君行李未须忙。

【解析】

此诗描绘的是一个秋日的傍晚,诗人在山中漫步,一路欣赏着自然风光。全诗四句,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清远,韵味深长。

第一联:“杖藜徐步兴何长,宛宛岚光接水光。”这是描写诗人在山中漫步时的景色。“杖藜”,拄着拐棍。“徐”缓慢的意思。“兴何长”,兴致如何?“兴”,兴致。“宛宛”,柔婉的样子。“岚光”,山间的云雾。“接”,接连。“水光”,水波的光映。意思是拄着拐杖缓行,心情舒畅。山间云雾缭绕,水与雾相接。

第二联:蝉噪荒林桐叶老,风回半野稻花香。这是描写诗人在山中漫步时听到的声音。“蝉噪”是蝉鸣声。“荒林”是草木杂生、荒凉的树林。“桐叶老”,指树叶因秋风而落下。“风回”即风向回旋,这里指风从西边吹来。“半野稻花香”,指田中的稻花随风飘香。

第三联:“却过萧寺寻僧话,又入松轩卧晚凉。”这是描写诗人在山中漫步时看到的景象。“萧寺”,佛塔名,这里借指僧人的居所。“又入松轩卧晚凉”,指诗人又进入僧人住所休息。这两句的意思是诗人经过萧寺后,去和僧人说话,然后进入僧舍休息,享受夜晚的凉爽。

第四联:“雨后微云山更好,与君行李未须忙。”这是描写诗人在山中漫步时看到的景象。“雨后微云山更好”,指雨后天晴,山上云雾缥缈,风景更佳。“与君行李”,与你一起出游。“未须忙”,“不急于出发”。

【答案】

译文:①拄着拐杖慢慢地走,山间云雾缭绕,水波与雾光相映成辉。

②山中蝉噪鸟啼声一片,树木枯黄,稻田飘香。

③走过萧寺找和尚聊天,又回到僧舍休息,享受夜晚的凉爽。

④雨后天晴山色更佳,我们一同出游不必急于起程。

赏析:

本诗是作者游历名山胜地时所作,写的是游山所见。首联写诗人在山中漫步时的所见所感;颔联写诗人听来的秋蝉之声;颈联写诗人看见的萧寺;尾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感受。全诗语言清新淡雅,意境幽深清远,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