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楼下种成行,濯濯分来一苇杭。
偃盖可须千岁干,封条已傲九秋霜。
含风便有笙竽韵,带雨偏垂玉露光。
免作爨烟茅屋底,华轩自在拂云长。

【注释】左绵山:地名,在今四川绵阳一带。青松:指松树。风俗:指当地的民俗。止:仅。樵爨(cuàn):烧炭做饭。郡斋:官署的住所。僧刹:佛教寺庙。一本:指一棵松树。晋伯:即宋仁宗时的成都府知府郑戬,字晋伯。移植:移栽。佳处:美好的地点。东川:即今四川的东部地区。因地近绵山,所以叫东川。距:靠近。惠:恩惠。沿流:沿着河流。至此:到达这里。活作:即“赋”,古代一种文体,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史君:即史君实,当时任太史令。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中描写了诗人游览四川东川时,看到当地风俗尚且认为松树贱,只有供人烧炭做饭用时,便感叹道:“好一个东川!那里的青松离绵山有百里之遥。一到那里就又看不到一棵了。郑晋伯太守移栽了一株到这儿,使这千载难逢的好地方得以生机勃勃。”

全诗共八句,前三联写景,后一联抒情。前两联写景,先从左绵山说起,说山中多青松,而风俗却认为松贱,只能供人烧炭做饭用。接着写郑晋伯太守移栽一棵青松到东川,使之成为人们欣赏的对象。最后两句写自己对这棵青松的喜爱之情:风吹来就有笙竽的音韵,下雨来就沾有玉露的光华。

末联抒发了诗人的情怀。东川离绵山有百里之遥,而这里的景色却如此美好,不禁让人想起郑晋伯移栽的青松,它是多么难得和珍贵啊!于是诗人由衷赞叹:“免作爨烟茅屋底,华轩自在拂云长。”意思是:不必再烧木炭做饭,因为这里有这样一株珍贵的好松树;不必再住在茅草屋顶的房子里,因为我可以在这里乘坐华丽的车子,自由自在地游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