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尺牍间,吊问相酬答。
下笔或无意,兴合自妍捷。
名迹后人贵,品第分真杂。
前世无大度,危乱相乘蹑。
白发如莲帽,騧马似瓜贴。
触事为不祥,凶语弃玉躞。
料简纯吉书,乃有十七帖。
当时博搜访,所得固已狭。
于此半千岁,历世同灰劫。
真圣扫忌讳,尽入淳化箧。
巍巍覆载量,细事见广业。
唐人工临写,野马成百叠。
硬黄脱真迹,勾填本摹榻。
今惟典刑在,后世皆可法。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押韵。诗句中包含的关键词包括“尺牍”、“吊问”、“兴合”、“名迹”、“品第”、“大度”、“不祥”、“凶语”等。
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圣贤尺牍间,吊问相酬答。
注释:在圣贤之间,通过书信来问候和交流。
赏析:这里用尺牍(书信)作为媒介,表达了作者对圣贤之间交流的向往和期待。下笔或无意,兴合自妍捷。
注释:有时写东西可能并不是刻意的,但当心情舒畅时,文字自然流畅、优美。
赏析:这里的“兴合”指的是心情愉悦时,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优美的文辞。名迹后人贵,品第分真杂。
注释:名人的事迹和作品后人都很重视,但其中真假混杂,需要辨别。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名人事迹和作品的重视程度,但也指出了其中的真伪问题,提醒我们要有辨别真伪的能力。前世无大度,危乱相乘蹑。
注释:以前的统治者没有宽容大度的心态,使得国家危乱不断。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历史上一些统治者的短视行为,导致了国家的动荡不安。白发如莲帽,騧马似瓜贴。
注释:白发像莲帽一样洁白,騧马像瓜皮一样光滑。
赏析:通过比喻的手法,描绘了白发和騧马的形象,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触事为不祥,凶语弃玉躞。
注释:遇到不吉利的事情就认为是不祥的,将凶语抛弃在玉佩上。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不吉利事情的敏感和排斥,也体现了他的审美观念。料简纯吉书,乃有十七帖。
注释:筛选出简单的吉祥书籍,其中有十七本。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吉祥书籍的重视,认为这些书籍蕴含着吉祥的意义。当时博搜访,所得固已狭。
注释:当时广泛搜寻,但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很少了。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于知识的追求和对于珍贵知识的珍视。于此半千岁,历世同灰劫。
注释:在这千年之久里,历经世代如同尘埃般消逝。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永恒价值的追问。真圣扫忌讳,尽入淳化箧。
注释:真正的圣人扫除禁忌与迷信,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被纳入到淳朴的道德之中。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道德和智慧的追求,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赞美。巍巍覆载量,细事见广业。
注释:伟大无比的承载能力,细微之处也显现出广阔的事业。
赏析:这句话赞美了伟人和伟大的事业,强调了细节的重要性。唐人工临写,野马成百叠。
注释:唐代人擅长临摹,将野马画成了百叠的效果。
赏析:这句话赞扬了唐代人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揭示了艺术创作的复杂性和挑战性。硬黄脱真迹,勾填本摹榻。
注释:硬黄色纸张上的文字被涂掉了,只剩下勾填的痕迹。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文字在流传过程中的变迁,以及后人对其真实性的判断。今惟典刑在,后世皆可法。
注释:如今的典范仍在,后代都可以效仿。
赏析:这句话总结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强调了经典价值和传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