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王妙迹半遗落,宝章虞柳俱见捐。
无盐刻画废西子,骐骥不御蹇着鞭。
永熙圣学贵斯事,讨论王著何备员。
百年文物盛于昔,继文真主方御乾。
岩廊道业仰夔禹,太平黼藻宗云渊。
宝书传世久未辑,明时盛事犹缺然。
谁能借辨达聪听,愿求精识重评诠。
收遗去陋再刊勒,鸠工不费数万钱。
嗟哉百卷顷刻过,安得放意徐穷研。
归来欲说急记取,瀛洲回首情悁悁。
心存默想尚可记,以指画被夜不眠。
休论顽仙与才鬼,但得典掌甘终焉。

秘阁观书

二王妙迹半遗落,宝章虞柳俱见捐。

无盐刻画废西子,骐骥不御蹇着鞭。

永熙圣学贵斯事,讨论王著何备员。

百年文物盛于昔,继文真主方御乾。

岩廊道业仰夔禹,太平黼藻宗云渊。

宝书传世久未辑,明时盛事犹缺然。

谁能借辨达聪听,愿求精识重评诠。

收遗去陋再刊勒,鸠工不费数万钱。

嗟哉百卷顷刻过,安得放意徐穷研。

归来欲说急记取,瀛洲回首情悁悁。

心存默想尚可记,以指画被夜不眠。

休论顽仙与才鬼,但得典掌甘终焉。

【注释】

1、二王: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

2、宝章:即《宝积经》,唐代玄奘译,后由唐玄宗命张说等人重新校刻,简称《开元释教录》。虞柳:指虞世南、褚遂良的书法,他们都是唐朝初年有名的书法家。

3、无盐:即“无盐女”。据传是秦朝寡妇,因丈夫早亡,生活困苦,便削发为尼。后来她到海边游玩,见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便用木梳刮去她的黑发,使她变成了丑女人,并把她关在一间小屋里。后来,人们称她为“无盐女”,也称为“无稽妇”。

4、骐骥(jī):骏马名。蹇(jiǎn):《易经》中的卦辞:“马壮健曰蹇。”蹇是跛足的意思。比喻有才能而受压抑的人或事物。

5、永熙圣学贵斯事:永熙年间(公元527年—530年),是南北朝时期北周的最后一代皇帝,名叫宇文邕。圣学:指帝王治理国家的道理。

6、讨论:评议,研究。王著:即《王氏家谱》。

7、百年:形容时间长久。文物:文物古迹。

8、御乾:帝王驾驭天下。

9、岩廊:指殿堂,廊庙。道业:指道德修养。

10、太平:这里指国家安定、社会和谐。黼(fǔ)藻:古代礼服上绣的斧形图案。

11、宝书:即《宝积经》(又名《华严经》),唐代玄奘译,后由唐玄宗命张说等人重新校刻。《开元释教录》简称《开元录》或《开元释藏》等。

12、辑:整理。

13、精识:精细的见解。

14、鸠工:招集工匠。

15、殚(dān)心:竭尽心力。

16、百卷:一百卷书。

17、瀛洲:泛指海上三神山之一。这里指仙境。

18、情悁(juān)悁:忧愁的样子。这里的“情”通“衿”,意为心情忧郁。

19、精思默想:用心思考,默默地回想。

20、典掌:主管,掌管。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宝积经》的诗。此诗前七句赞颂《宝积经》,第八句转折议论,第九句总结全篇,第十句写编书之事,第十二句点明题旨,最后两句抒发作者的感情。

首联总括全书,赞扬了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的书法艺术。颔联指出,《宝积经》的校刻是隋朝开皇年间的事,到了唐代玄宗的时候才由张说等人重新校刻,因此称之为《开元释教录》。颈联指出这部书的价值在于能够使圣学发扬光大。尾联指出要完成这项工作需要倾注巨大的精力,而且要有高超的思想水平,才能对《宝积经》做出正确的评价。

中间两联是全诗的重点,诗人首先从两个方面对《宝积经》给予高度评价。一是称赞《宝积经》的校刻工作。二是肯定《宝积经》本身的价值。

首联中“宝章虞柳”,指的是《宝积经》的校刻本。虞世南和褚遂良都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书法艺术在当时就已闻名全国。但是,由于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贫困困苦,所以《宝积经》的校刻工作一直得不到重视和进行。直到唐玄宗时期,才得到重视,并经过重新校刻,使这部经典得以流传下来。这一联赞美了《宝积经》校刻工作的功绩,同时也肯定了《宝积经》本身的学术价值。

颔联中“无盐刻画废西子”,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无盐女”。她是一位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妇女,因为丈夫早逝,家境贫困,生活十分艰难。为了生存,她只好剃光自己的头发,变成丑女人。后来,人们将她称为“无盐女”,又叫“无稽妇”。这个典故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这一句通过历史故事来比喻那些才华出众而不受重用的人才。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埋没人才的人的不满情绪。

颈联是对前两句的具体化。它指出,虽然《宝积经》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典籍,但是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并不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这部书并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统治者不重视文化事业的态度的不满情绪。

尾联则是对整个作品的评价。这两句话指出,要想真正理解和评价《宝积经》的价值,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要有深厚的思想水平和敏锐的观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对这部经典做出正确的评价。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认真态度和严谨精神。

这首诗的构思精巧,语言精炼,富有哲理性。它通过对《宝积经》的校刻工作和这部经典本身价值的肯定和赞赏,表达了作者对于文化事业的重视和热爱。同时,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