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北风江倒流,木绵着花人索裘。
西津渡口半船月,秋在芙蓉十里洲。
注释:
越:越过
宪檄:法令文书
按死事:为国捐躯
抚之溪:即“抚州”,今江西东部一带,是宋代的郡名,这里泛指江南之地。
疏山:远山、远峰
归宿永兴寺:回到永兴寺
拜象山先生墓:拜谒象山先生的墓地。
后山行云:形容景色优美如行云流水。西林寺: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风景区的著名古寺之一,始建于东晋,唐代重建,宋代大修,有“江南第一禅寺”之称。
赏析:
首联描绘了一幅秋日江边的景象。北风呼啸,使得江水倒流,木棉花盛开,人们纷纷披上厚衣以御寒。这是对初秋时节的生动刻画,通过北风、江水、木棉和人们的活动,展现了秋天的寒冷与萧瑟。
颔联则转向了南国的江南。西津渡口,半船月夜;芙蓉洲(在今江西湖口)十里荷花盛开。这里的“半船月”和“芙蓉洲十里”都是对江南美景的描绘,而“芙蓉”也是指荷叶上的露珠,这两句诗描绘了江南的夏夜之美,荷塘之盛,以及夜晚月光下的美景。
颈联表达了诗人对于故土的眷恋之情。他回到了故乡永兴寺拜谒象山先生的墓地,并继续前行,最终到达了著名的西林寺。这里的“故土”、“故乡”和“西林寺”都代表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尾联则用“行云”来形容景色的美丽,如同行云流水一般流畅自然。这里的“后山行云”指的是后山的自然景色,而“西林寺”则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古寺,两者共同构成了这首诗的结尾部分。
整首诗通过对初秋江边的描绘、南国的夏夜美景以及故乡的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