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岩静最深隈,泉溜泓溶石窦开。
宿雾不生澄晓月,残风轻漾蛰寒雷。
源从天汉星边落,流自鳌峰海上回。
莫谓无心事奔注,曾随霖雨下山来。

【注释】

天平山:即太清山,在今安徽当涂县西北。白云泉:一名白龙潭,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

隈(wēi):山的弯曲处。

泓:深。溶:水渗入岩石中。石窦:岩石间的孔洞。

宿雾:隔夜未散之雾气。

残风:微风。

鳌(áo)峰:即姑孰山,位于今安徽当涂县东南。海上回:指山下有长江。

霖雨:久雨不停。

【赏析】

此诗描绘了太清山上白云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首联写景,描绘了白云岩静谧深远的特点。“白云岩”指的是太清山的山岩,“静最深隈”(最深处)表明了其地势的险峻与幽深,“泉溜泓溶石窦开”则是对泉水流淌的情景进行了生动细腻的描写,泉水从岩石缝隙中潺潺流出,犹如珍珠落玉盘,让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颔联写云雾缭绕,月光澄澈,雷声轰鸣的景象。“宿雾不生澄晓月”,描述了清晨时分,天空中的云雾尚未散去,但月亮已经高悬于清澈的夜空之中,给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感觉。“残风轻漾蛰寒雷”,则通过“残风”、“蛰寒”等词语,传达出一种寒冷而略带萧瑟的氛围,同时也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活力。

颈联写泉水从遥远的星空落下,流经鳌峰海,最终汇入山下的江流。这里的“源从天汉星边落”,将泉水源头与星空联系起来,形象地表达了泉水的神秘和遥远;“流自鳌峰海上回”,则进一步强调了泉水经过重重困难后终于汇入江河的壮阔景象。

尾联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莫谓无心事奔注,曾随霖雨下山来”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和向往之情,即使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大雨之后,也依然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这种情感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也展示了他内心的坚韧和乐观精神。

这首诗通过对太清山白云泉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同时,诗中还融入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和富有韵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