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触封疆奈若何,天公老眼自驱磨。
六窗洞彻无遮障,此夜融堂得月多。
【注释】
- 融堂:指佛寺。
- 蛮触封疆:指人世间的是非纷争。
- 奈若何:又怎么样呢?
- 天公:天上的主宰或神灵,这里指月亮。
- 老眼:老年人的眼睛。
- 六窗:佛寺中供佛像的六个窗口。
【赏析】
这是一首咏月诗。诗人把月亮人格化了,以天公自喻,写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表现自己豁达、洒脱的胸怀。
“融堂对月”四字,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宁静。首句点出地点是佛寺,说明此时是晚上。融堂,即佛堂,在古代是指供奉佛教经典的地方。“融”,意为融合,意蕴丰富;“堂”,即佛堂之意。《汉书·艺文志》载:“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可见古人将“对月”作为吟咏对象,源于其能寄托人的情怀。而“融堂”二字则暗示着诗人此刻心境的宁静。第二句“蛮触封疆奈若何”表明诗人对世俗纷争的态度。“蛮”,指南方少数民族;“触”,指中原地区,即汉族;“封疆”指分界线,比喻人世的是非界限;“奈若何”表示无可奈何,无法应对。这一句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心态——面对人世间的恩怨情仇,诗人觉得无能为力,只能顺其自然。第三句“天公老眼自驱磨”进一步描绘出诗人对人生的看法。“天公”指的是月亮,诗人将自己比作“天公”,认为月亮会随着岁月流逝而逐渐失去光芒,暗喻自己的生命也会逐渐凋零,但这种衰老是不可抗拒的。最后一句“六窗洞彻无遮障,此夜融堂得月多”则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六窗”指的是佛寺中供佛像的六个窗口,诗人认为这些窗口可以让人看到外面广阔的天地,象征着人生的丰富多彩。“此夜融堂得月多”则表明在佛堂中仰望天空,可以享受到更多的月光。
这首诗通过对“融堂”和“月”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纷争时的豁达心态。诗人通过“融堂对月”这个场景,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其中,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自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