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琴入空山,修竹翠相倚。
一曲千古心,泠泠寄流水。
拂云卧白石,冥搜契玄理。
有时采薪人,歌声隔林起。
侍屏翁游屏山分得水字携琴入空山,修竹翠相倚。
一曲千古心,泠泠寄流水。
拂云卧白石,冥搜契玄理。
有时采薪人,歌声隔林起。
注释:
侍屏翁游屏山分得水字:侍奉屏风上的隐士游历屏山,分得“水”字。
携琴入空山,修竹翠相倚。
一曲千古心,泠泠寄流水。
拂云卧白石,冥搜契玄理。
有时采薪人,歌声隔林起。
赏析:
此诗以山水为背景,以音乐为线索,描绘了一幅幽静、清雅的山水画卷。诗人以“侍屏翁游屏山分得水字”开篇,描绘了一个隐士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接着,通过“携琴入空山,修竹翠相倚”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他携带着琴进入空山,欣赏着修竹的翠绿相依。这种画面给人一种宁静、清新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
在第三联中,“一曲千古心,泠泠寄流水”两句,诗人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弹奏的曲子穿越千年,如同流水一般流淌,寄托着他的情感和志向。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歌的音乐美,也体现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追求。
第四联“拂云卧白石,冥搜契玄理”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躺在白云之上的白石上,冥思苦想,寻求着生命的奥秘和道理。这种场景充满了神秘感和哲理性,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一句“有时采薪人,歌声隔林起”,则是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这里描写了采薪人的生活,他们的歌声传遍山林,给寂静的山林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一景象既展现了生活的多样性,也让诗歌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具感染力。
此诗以山水为背景,以音乐为线索,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内心的追求和探索。整首诗既有音乐美,又有哲理性,展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艺术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