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游华藏,法席雄诸方。
而我因夙缘,数入忧患场。
道眼宜见绝,交情未相忘。
呼舟渡宣化,访我山之阳。
夜榻蒲蒻稳,秋山蕙兰香。
问我当何之,笑指郡守章。
莫言千里殊,共此圆寂光。
脱有云水客,附书及沧浪。

靖康元年自南都移黄州八月十六日华藏民老渡江见访于定山下院一夕别去以诗送之

靖康元年,金人占领开封,诗人被迫离开。从南都(今河南南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的途中,他遇到了华藏寺僧人的拜访。这首诗就是诗人在黄州时,与华藏寺僧人告别时所作。

大师游华藏,法席雄诸方。

大师游历华藏寺,寺庙里的法席非常雄伟。

而我因夙缘,数入忧患场。

因为我有前世的因缘,多次陷入困境。

道眼宜见绝,交情未相忘。

虽然我身处险境,但和尚的情谊却未曾忘记。

呼舟渡宣化,访我山之阳。

和尚叫船过宣化县(在今安徽宿县西北),来我居住的地方(指黄州)探访。

夜榻蒲蒻稳,秋山蕙兰香。

夜里,我铺着蒲草垫子睡得安稳;秋天的山中,蕙兰散发着芬芳。

问我当何之,笑指郡守章。

我问和尚我的归宿在哪里?他笑着指着太守的印章说:你应当去那里。

莫言千里殊,共此圆寂光。

不要说什么距离遥远了,我们在这里共同追求佛性圆满。

脱有云水客,附书及沧浪。

假如有一天你像云和水一样飘洋过海,寄封信来告诉我吧。

赏析:

这首酬答诗作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至十月间。当时诗人流离转徙,漂泊不定,生活十分艰难,但心情并不颓丧消沉。这首诗是诗人在黄州与华藏寺僧人分别时所写,表达了他对佛教的信仰以及与和尚之间的深厚友谊。

首联“大师游华藏,法席雄诸方”直接点题,指出这次相遇的原因——为了拜访这位大和尚。华藏寺位于杭州灵隐寺旁,为南宋时禅宗名刹之一,而诗人此时正好住在黄州,这无疑是一次难得而又偶然的相遇。

颔联“而我因夙缘,数入忧患场”则表明诗人自己的处境。由于有前世的因缘,诗人多次遭遇困境,不得不到处漂泊,这也正是他流离转徙的原因。这里的“忧患场”,指的是那些充满困难和挫折的生活场景。

颈联“道眼宜见绝,交情未相忘”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和和尚之间深厚的友情。尽管他们身处不同的地域和环境中,但这份情谊却始终不渝。这里的“道眼”指的是佛家的智慧和悟性,而“交情”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通过这两个词语的对比,更加凸显出了诗人和和尚之间深厚的友情。

尾联“呼舟渡宣化,访我山之阳”则是两人分别时的情景描写。和尚叫船过宣化县,来诗人居住的地方探访他。这里的“山之阳”指的是诗人居住的黄州地区,而“宣化”则是当时的一个地名。

最后一句“问我何之,笑指郡守章”则是对前一句的回答。和尚问诗人的未来去向,他笑着指着太守印章说:“你去那里吧!”这里的“郡守章”代表了当时的政治地位和权力象征。

整首诗通过对两位主人公相遇、相知、相别的描写,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友情和坚定的信念。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