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辍仙禽寄逸民,年来亦似厌家贫。
时时东望长鸣处,应忆朱门旧主人。

早辍仙禽寄逸民,年来亦似厌家贫。

时时东望长鸣处,应忆朱门旧主人。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早辍仙禽寄逸民
  • “早辍”意味着在很早的时候便放弃了超凡的仙鸟,选择回归普通人的生活。
  • “仙禽”指的是传说中的神仙所拥有的鸟类,这里用来比喻魏野曾经拥有的高远理想或非凡才能。
  • “寄逸民”表明他将这份才华和志向转而寄托给普通人,即“逸民”,意指那些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生活的人。
  1. 年来亦似厌家贫
  • “年来”指从现在算起的这些年。
  • “亦似”表达了一种相似的感受,似乎与往年相比,魏野感到了某种程度的厌倦或不满足。
  • “厌家贫”直接说明了他对当前贫穷生活的不满或厌恶。
  1. 时时东望长鸣处
  • “时时常”表示频繁的动作,显示出一种持续的状态。
  • “东望”指的是向东眺望,可能是为了寻找某个特定的地点或是为了表达某种情感。
  • “长鸣处”则可能是指某处长久传来鸣叫声的地方,这里可能象征着过去的美好记忆或某种期望的场所。
  1. 应忆朱门旧主人
  • “应”表示应该,暗示了一种必然性或回忆的可能性。
  • “忆”是记忆的意思,指回想起过去的情景或人物。
  • “朱门”通常指富丽堂皇的宅门,这里可能暗指过去的豪华生活或地位显赫的人物。
  • “旧主人”则明确指出了这些记忆中的人物曾是魏野过往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如主人、老师等。
  1. 赏析
  • 情感深度: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境遇,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他从一个高远的理想者转变为一个现实生活的平凡人,这其中的变化和内心的挣扎被细腻地表达了出来。
  • 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动作(“早辍”、“时时常”)和状态(“亦似”、“厌家贫”)来刻画内心的情感变化,使得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同时,通过对特定地点(“长鸣处”)的回忆,诗人成功地将个人经历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感和共鸣力。
  • 文化内涵: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叙述,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某些特征,如士人的社会地位变迁、经济压力等。通过这样的背景设置,诗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得以显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