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声流出白云洞,正是楚天秋雨时。
应过严陵滩下去,清风波面一丝知。
【注释】
示可然叟:给可然老人看。严陵滩:在今浙江桐庐西北,相传春秋时楚国贤相屈原投江自尽后,其弟子怀王的大臣屈平的儿子屈原,因渔夫们知道是忠臣屈原,所以纷纷划着船去救他。到了严陵滩,见水深不可涉,便把渔网撒开,让鱼虾沉入水中。屈原被救上岸后,渔人们又用船把他送回楚国。后人为了纪念他们这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就在岸边树立了一块碑石,这就是“严陵滩”。严陵滩,又名渔父潭、白鹭潭,位于浙江省桐庐山西南麓,距县城3公里。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严陵滩的描绘,也是诗人向老渔夫表达自己爱国情怀的诗篇。
首句写景,点明季节为秋季。“白云洞”,指严陵滩附近的山洞。“水声”二字,既写出了严陵滩水流湍急的特点,又暗示了诗人对屈原投江的悲愤感情。“流出”二字,不仅表明了严陵滩水流湍急,而且暗示了屈原投江的悲壮情景。“楚天”二句,进一步点明时间、地点和气氛。“秋雨”二字,表明了严陵滩秋雨绵绵,天气阴沉;而“水声”二字,则又暗示了严陵滩水流湍急,浪高如山,波涛汹涌。“正是”两字,既表明了严陵滩秋雨绵绵、浪花飞溅的景象,又暗示了屈原投江时的心情——悲痛欲绝。
第二句紧承“水声”,继续写景。“云”,指云团。“出”,指露出水面。“应过”二字,既表明了严陵滩云层翻滚、云雾缭绕的情景,又暗示了屈原投江时的悲壮景象——云雾迷漫,天地昏暗。“严陵滩”,指长江中游荆江南岸江心的一个滩头;相传屈原在这里投江自尽,因此得名。严陵滩北有古庙,名“屈原庙”,即今之秭归县南之屈原祠。唐白居易《严陵观雨》一诗:“楚人不惯作霓裳,楚峡无边水渺茫。一夜严陵三十六,不知风雨若为霜。”可见严陵滩之景色是何等迷人。
第三句紧承前句“云出”,写屈原投江后的惨状。“应过”,犹言“经过”。两句连言,既表明了屈原投江后,渔夫们纷纷前来救援的情景;又暗示了屈原投江时的心情——悲痛欲绝、万念俱灰。“清风波面”,即清冷波浪迎面扑来。这句既写出了江水的激荡动荡,又暗示了屈原投江时的心境——凄苦哀伤。此句与前两句连用三个动词——“水声”、“流出”、“云出”,构成了一种强烈的视听效果。
末句紧接前三句,以议论收束全诗。“知”,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应该渡过严陵滩而去,才能了解那细浪中的一丝风是如何形成的!“清风波面”,指江上波涛翻滚,风吹浪涌的景象。“一丝”,极言波涛之小。“知”,了解。这两句既表明了渔夫们对屈原的一片忠诚之心,也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颇具特色。它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语言朴素自然,不加雕琢修饰。然而这种朴素自然的语言,却给人以清新爽朗之感。全诗四句诗,每一句都有生动的形象和鲜明的色彩。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使整首诗富有韵味。如“水声流出白云洞”,既写出了严陵滩水流湍急的特点,又暗示了屈原投江的悲壮情景;“应过严陵滩下去”,“应过”二字,既表明了渔夫们纷纷前来救援的情景,又暗示了屈原投江时的心情——悲痛欲绝、万念俱灰;“清风波面一丝知”,既写出了江水的激荡动荡,又暗示了屈原投江时的心境——凄苦哀伤。此外,诗中还有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楚天秋雨时”“水声流出白云洞”“云出”“清风波面”等,都形象地描绘出了严陵滩的自然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