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恨春浓不赋诗,诗成却怪得春迟。
春风漫蹑登山屐,兴入青春若素期。

【注释】常恨春浓:常恨春天太浓,不赋诗以抒怀抱。却怪得春迟:却怪春天迟迟不至。

漫蹑(niè niè):随意地踏着、攀登。兴入青春:兴致进入青年时期。若素期:像白纸一样纯洁无瑕疵。

【赏析】此诗作于熙宁五年(1072),作者时任江陵府司法参军。王寺簿是当时江陵府的司法长官。王寺簿和昌甫即王巩。昌甫在熙宁五年春曾与东坡同游南溪山,并有诗相赠。王僧孺《感遇》诗云:“谁家春色好?君向翠微行。”东坡《次韵王寺簿所和昌甫句》亦云:“春浓却恨无诗句,诗就方知春已迟。”王、昌二人诗中均言“春”,而东坡则以“恨”字起兴,意谓“我”虽恨春天之浓,但春来时却无诗可赋。“却怪春迟”即承上意而言,因“我”无诗赋,故责怪春天迟迟不到。

首句“常恨春浓不赋诗”中的“春浓”是全诗的主眼,“常恨”则表明“我”对春天的深厚眷恋,“常恨春浓不赋诗”一句即由此而来。“春浓”与“却怪春迟”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关系。这矛盾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矛盾表现。他既有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又有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因而既爱春天,又恨春天,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诗歌丰富的情感色彩。“诗成却怪得春迟”一句,既是“常恨”的具体体现,也是“却怪”的结果。“诗成却怪”是说“我”虽然写了许多诗,但都写得很糟糕,没有什么可取之处;“春迟”则是说春天到来得太晚了。“却怪”二字表明了诗人对春天的到来感到惋惜和不满。

第二句“诗成却怪得春迟”承接上句的意思,继续写“我”对春天到来的惋惜心情。这句中的“却怪”二字,与第一句的“常恨”照应,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复杂感情。“春迟”与“诗成”也形成了矛盾关系。一方面,“春迟”是诗人最关心的问题,他对此感到惋惜;另一方面,“诗成”又是他最大的欣慰,因此他对春天的来临又感到庆幸。这种矛盾心理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使诗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第三句“春风漫蹑登山屐”中的“春风”与“登”、“山”三字紧密相连,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画面。“漫蹑”二字表现出春风轻盈飘忽的特点,给人以优美流畅的感觉。“登”字则表明了诗人此时的心情愉悦、轻松自在。“山屐”(shān jī,一种木制的爬山鞋)则表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山林之中。这四字连用,生动地描绘出一幅春日登山赏景的动人景象。

第四句“兴入青春若素期”中的“兴”字与前句的“漫蹑”二字呼应,表现出诗人此时的心境舒畅、精神饱满。“若素期”则表达了诗人对青春的美好向往。这里的“若素期”指的是像白纸一样纯洁无瑕的青春时期,暗喻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这一意境与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首优美的抒情诗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