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休一去二百载,犹得灵山照玉溪。
不是台高可留客,秋来人要觅诗题。
【注释】
禅月台:在灵隐寺。唐代贯休(832-913)字德隐,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善诗画,工书法,曾住持杭州灵隐寺,后人称他为“佛日大师”。一去二百载:贯休离开灵隐寺已过了二百年。灵山:梵语“须弥”的异译,佛教认为须弥是四大部洲中最高的山峰。这里泛指灵隐寺。照玉溪:照亮了玉溪,即玉泉。玉溪,又名玉涧,位于灵隐寺旁。秋来人要觅:秋天一到,游人要到这里来寻找题诗作画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写灵隐寺的七律。
贯休是一位著名的僧人,他在灵隐寺度过了一生。诗人来到灵隐寺,看到禅月台上的古迹依然存在,不禁感慨万千。“禅月台”三字是诗眼,是这首诗的主题所在。
前两句写禅月台的古老和高峻。“贯休一去二百载”,说明诗人到访时,贯休已经离开灵隐寺二百多年了。“犹得灵山照玉溪”,说明尽管年代久远,但禅月台依旧巍峨地屹立在那里。“灵山”二字,不仅点出了灵隐寺的名胜古迹,而且暗示了贯休的禅心。“照”,在这里有照耀、照亮的意思。“玉溪”,即玉泉水流经的溪水。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时间过去了二百多年,但在禅月台这个古老的地方,仍然可以看到灵山的光辉和玉溪的流水。
后两句写人们到禅月台寻幽探胜,寻找题诗作画的好地方。“不是台高可留客”,“留客”是指招引宾客。“秋来人要觅诗题”,意思是说,到了秋天的时候,人们都要到禅月台来寻找好的题诗做画的地方。“秋来人要觅诗题”,表现了人们在秋天里对禅月台的喜爱之情。
全诗通过写诗人到禅月台游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禅月台的喜爱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灵隐寺历史的尊重和对古代文人雅士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