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渊明诗,超出俗调度。
执卷良自羞,在手不忍去。
有时成诵之,行歌倚松树。
好风从西来,潇然尚何虑。
三叹或已暮,不知衣上露。
俗物忽败人,苍茫认归路。

【注释】

渊明:晋陶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他的诗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有田园之趣。

执卷:拿起书本。

在手不忍去:指读得入迷,不忍释手。

有时成诵之:有时背诵了。

行歌倚松树:边走边唱,靠在松树下。

好风:顺耳的风。

潇然:闲适貌。

何虑:有何担忧。

三叹:三次叹息。

不知:竟不知道。

苍茫:茫茫无际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是写对陶渊明《归园田居》诗的喜爱。诗人喜爱陶诗的原因有三:一是其“清”,二是其“高远”,三是其“闲适”。

首二句点出陶诗的特点。陶诗以简练的语言,表现平淡自然的情趣。而这种平淡自然的情趣,又往往与“清”相关联。此诗开头两句便说:“我爱渊明诗,超出俗调度。”意思是说,我喜爱陶诗,它超过了一般人的诗词风格,显得不同凡响、别具一格。这里所说的“俗调度”,即指平庸的、世俗的词调而言。这一句中,“爱”字是全篇的主脑,“超出”二字则是对前句的具体说明。陶诗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的语言简练、质朴、平易、自然,它避免了那些华丽、堆砌、矫揉造作、虚浮不实的词藻和声律。

三四句进一步写陶诗的“清”。陶诗虽然言简意赅,但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因为它能表现出一种淡远的情味。此诗三四句说:“执卷良自羞,在手不忍去。”这两句的意思是:拿起书本来看,自己都觉得有些难为情;看了还想再看,不忍放下。“良”、“忍”二字,写出了自己对陶诗的喜爱之情,也表明陶诗的确具有“清”的特色。这两句中,“良”字是主谓结构;“不忍”二字则是一个否定词加动词的结构。这两句中的“执卷”一词,不仅表明诗人是在读书,还表明他对书中内容很感兴趣。因此,这两句可以视为全诗的中心诗句。

五六句进一步写陶诗的“清”。陶诗虽简但意味无穷,它给人以美的感受,这是由于它能表现出一种超逸的情味。此诗五六句说:“有时成诵之,行歌倚松树。”这两句的意思是:有时读熟了就大声地背诵出来,并随着歌声在松树上走动着吟咏。“成诵”、“行歌”二字,说明读者已经把陶诗读熟了,并能随口背诵出来。“倚松树”三字,则表明了诗人一边吟诵一边行走的情景,更显示了陶诗的音韵美。这两句中的“成诵”、“行歌”二字,既是陶诗特点的概括,也是对前面两句的深化和发展。

七八句进一步描写陶诗的“清”。陶诗虽然简炼,却能表现出一种悠远的情味,这是因为它具有一种超尘脱俗的高洁之美。此诗七八句说:“好风从西来,潇然尚何虑?”这两句的意思是:一阵顺耳的好风吹来了,心情十分舒畅。“潇然”二字,既表示心境畅快愉悦,也表明了陶诗的格调高雅。“尚何虑?”这一句中的疑问语气词,表明了陶诗给作者带来的愉悦之情。这两句中的“好风”一词,既是对前两句中“成诵之”和“行歌”的具体补充,又是对后面两句的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这两句中的“尚何虑?”三字,是全篇的主脑,是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

最后两句,是写对陶诗的喜爱之情的升华。陶诗虽然简练,但它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美,使人感到心旷神怡,悠然自得。此诗尾句说:“三叹或已暮,不知衣上露。”三叹,即连呼三次的意思。这一句中的三个感叹号,既表示了陶诗给作者带来的愉快之情,也表示了作者反复吟咏陶诗时的兴奋情绪。“三叹或已暮”,是说经过长时间的吟咏之后,时间已经晚了。“不知衣上露”,是说由于吟咏陶诗而忘记了时间的长短。这两句中的“三叹”二字,既是对前三句中“成诵之”、“行歌”的进一步强调,又是对后面两句中“好风”和“何虑”的进一步具体化。这两句中的“或已暮”三字,既是对前面几句中“时”、“有时”的进一步概括,又是对后面几句中“好风”、“尚何虑”的具体展开。这两句中的“不知”二字,是对前面几句中的“三叹”、“不知”和“衣上露”的进一步强调和深化。

整首诗歌以陶诗为主,通过对陶诗的反复吟咏,表达了对陶诗的喜爱。全诗没有直接描写陶诗的语言特色,而是通过写自己的读书情景和感受来间接表现陶诗的语言特色。全诗以简洁明净的语言、朴素平实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陶诗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受。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简洁明快、含蓄隽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